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让每个贫困孩子享受温暖教育

2019
07/12
00:23
福建日报

宁化六中教师课后培优补差

  教师“1+X对1”  制订学业帮扶计划


  湖村中心学校现有建档立卡贫困生34名,学校为他们安排了帮扶教师。“帮扶教师平时要随时关注他们的学业情况,及时分析成绩变化的原因,帮助他们提升成绩,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老师张仁平说,学校教师结对帮扶贫困生,助力贫困生健康成长。

  方田中心学校建档立卡贫困户小巫因父亲病逝,长年与70多岁奶奶一起生活。学校入户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立即行动,把他纳入建档立卡的帮扶对象。小巫得到了政府每年资助的1000元生活资助,学校还为他垫付教辅材料费、研学活动费。

  “重要的是,孩子对生活和学习有了希望和信心。”小巫的班主任说,为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学校安排老师“一对一”进行辅导,既扶志又扶智。结对老师经常家访,帮助他解决生活困难。他热爱体育运动,学校就推荐他加入学校足球队,免费提供运动服及脚套。小巫从此变好学和阳光,先后获评学校“学习进步之星”和“运动之星”。

  “扶志”“扶智”“扶助”的做法成了宁化教育扶贫的特色。各校校级班子成员“1对N”进行“扶志”。通过谈心交流座谈、励志感恩专题讲座、助学仪式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动力。科任教师“1+X对1扶智”。选定1757名责任教师及部分科任教师,采取“1+X对1”方式“扶智”,定期做好成绩分析,制订学业帮扶计划,帮扶贫困学生提高学业成绩。 “教育精准扶贫应该更人性化、更精细化,更有人文关怀的温度,让每一个贫困孩子享受温暖教育。”姚文辉说。

  这种教育“人文”还体现在优质教育资源的下沉上。修缮村完小和教学点校舍,创建农村标准化教学点18个,县内所有农村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让乡村孩子同享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城区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5所,启动新建学校项目4个,保证易地搬迁人员子女 “就近入学”。

  泉上中心幼儿园原教学楼及附属设施老旧,属危房,已达不到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宁化先后投入1300万元建了新园,设计班级由原来的9个班扩展至12个班,可容纳360名幼儿就学,贫困户的孩子还能免费入学,享受优质的学前教育。

  乡村教师“安居工程”,解决近100名农村困难教师住房问题,为进城跟岗学习的农村单身教师提供周转房。2015年以来,全县96名乡村教师先后享受到限价房。“现在的宁化,优质教师资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这是农村贫困孩子能享受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保证。”吴革伟说。

  宁化特校开展“送教上门”活动,把全校教师分为4个送教小组,先后走进全县16个乡镇,深入26户重度残疾儿童家里送知识、送技能、送关爱,让无法进校的重度残疾儿童也能享受教育。“现有31名在校生被确定为重点帮扶对象,扶志,也要扶智,一个也不落下。”宁化特校校长张族彩说,学校正在通过培养体育特长生,助力学生圆满完成学业,为日后自食其力打下牢固的基础。

  熊罗伟,智障四级,伴有口吃、听力障碍,宁化特校2018届毕业生。在特校老师的精准帮扶下,熊罗伟的体育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他曾3次参加省市特奥会夺得金牌。2018年参加省第七届特奥会获男子跳远、男子400米比赛两块金牌。2019年3月,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第十五届世界夏季特奥会田径项目中,他夺得男子100米、200米、4×100米项目3枚金牌。

  “教育扶贫精准施策需要更人性化、更精细化,更有人文关怀的温度。”姚文辉说,贫困家庭的孩子有学上、上好学,让每一个贫困孩子都能享受温暖教育,要成为老区苏区教育的一张特色名片。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作者:薛希惠 赖全平】 【责任编辑:马威】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