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心,始终不忘!
“从背上行囊,离开故土的那刻起,个人的生死或许早已被他们抛在了脑后,不!可能是从他们报名参军的那一刻起,这些年轻人就已经抱着向死而生的信念,踏上了人生最艰险、也最光荣的征途。”刘莉婷说。
生与死,在那样的战争年月,都成了无奈的选择。太多从这片红土地走出来的年轻人,倒在了战场上,倒在了长征路上。谁不渴望活着?可是,当采访中得知湘江战役的幸存者曾繁益在面对他人“是否后悔参军”的提问,选择的不是后悔参军,而是后悔不能与兄弟同生共死时,记者詹铁笛被深深地震撼了。
“一个从生死线上被拽回来的人,竟然不是庆幸自己活着,而是后悔没能与他人共死。”詹铁笛说,自己瞬间实实在在地被“精神”二字震撼,这是一种怎样的革命精神,是一种怎样的战斗意志!
再走长征路,年轻记者们感受到的不单是震撼,更多的还是感动。在凤凰山,百岁老人王荣榜告诉记者郑丽萍,红军来了打土豪、分田地,让老百姓吃上了饭,还让大家免费读书、看病,穷苦农民迎来了“大救星”。
走进石壁镇陈塘村,中央红军第四医院旧址处,石壁镇文化站站长向记者刘岩松讲起了当时百姓救助伤员的一幕幕,当地妇女自发组织成立洗衣队,帮助伤员和医务人员洗衣服;老百姓把阉鸡用的刀借给军医作为手术用刀;伤病员营养不良,老百姓就到田里抓泥鳅,坐月子的妇女杀了自家的鸡,想方设法给红军伤病员补身体。
“浓浓的军民鱼水情不是凭空而来的,红军的到来不仅让老百姓有田种,红军部队铁一样的纪律,更让老百姓打心里信赖这支部队、想要依靠这支部队。”刘岩松感慨道,“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中国共产党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无论是樟树下毅然报名参军的年轻人、还是湘江边回不来的数千宁化子弟,抑或是红土地上与老乡们亲如一家的红军将士,在他们的心中,始终有着一样的追求: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美好的生活。这样的初心,一直都在。
记者俞杰采访开国少将张雍耿的侄儿张伙金时,听他说起一件事。张伙金的父亲曾经想要让他考军校,可是伯父知道后,却让侄儿别走从军路,建议他去学医,以免别人说家里利用关系。如今回到家乡卫生所工作的张伙金,每每讲起这件事,语气中始终对这位“不近人情”的长辈充满崇敬。
“共产党人的心里,有一个‘大家’,这个‘大家’是人民的幸福,是更加美好的明天。”俞杰说,再走长征路,让他明白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初心”。

- 上一篇:宁化召开“五比五晒”工作专题会[ 06-25 ]
- 下一篇:回忆录里的红色往事[ 0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