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厦门日报:宁化兄弟先后参军一门两位英烈

2016
10/12
06:57
厦门日报

廖逢祥手捧着老同志纪念章,他曾经是一名游击队员。


    廖逢发走后,廖母,也就是王大河的外祖母,经常念叨儿子,盼儿子归家。盼儿归家的外祖母,是王大河童年最深的记忆之一。对此,廖逢祥的儿子廖放明也印象深刻。“奶奶时常哭着说,老二走了,老三也没回来。”说到这里,这个黝黑的汉子,突然哽咽起来,不停地抹眼泪。好长一段时间,他再也讲不下去了。情绪稳定后,廖放明告诉我们,廖逢发16岁参加了红军,家人只知道,他随队前往江西开始长征。再后来,一家人盼回的,却是一张颁发于1959年的烈士证和一块“光荣之家”的木牌,“回来的人说,他死在一次战斗中,那一仗,淮土的人,都没了。”


    廖家人猜测,廖逢发牺牲在湘江战役中。直至今日,湘江战役仍是宁化人心口上的伤疤。红军长征后,为突破国民党第四道封锁线,掩护主力红军渡过湘江,宁化子弟兵所在的红34师,与数十倍的敌人浴血奋战,直至全部壮烈牺牲,在革命史上写下悲壮而光辉的一笔。血染湘江,宁化县委宣传部主任科员罗旺水说,他曾到过湘江采访,当地还流传着“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


    随着王大河的脚步,我们找到一块钉在房檐上的“光荣之家”木牌。颁发于上世纪50年代的木牌,经过岁月冲刷,红漆尽落,但仔细辨认,还是能看出当年的字迹。王大河说,小时候,他曾不止一次指着木牌问外婆由来,外婆只是简单地说,舅舅参军去了,所以有了这个牌子。


    19岁那年的王大河,也决定以舅舅们为榜样参军去。外婆是全家最支持他的人。王大河写下决心书,像当年舅舅们那样,义无反顾去参军,这一去就是21年。外婆去世的前一年,还收到他从军营中寄给她的穿着军装的相片。


    离开淮土镇时,廖逢祥执意要将采访团一行送到门口。王大河握住四舅满是沧桑的手,久久不松开。就是这位老人,在解放战争时期,加入了地下党组织,成为一名游击队员。


    走出巷口,记者再回头看去,94岁的老人依然站在门前,身体虽瘦,却挺拔如松。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作者:谢静 黄小芳 林铭鸿】 【责任编辑:丽勍】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