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乐乡构建农村重点人群服务管理新机制
服务管理精细化
关爱留守儿童和问题青少年。安乐乡推行家访制度,通过上门谈心、结对子、心理辅导等方式,使留守儿童和问题青少年走出孤独和忧郁,在师生、家庭和社会的关爱中健康成长。建立“校讯通”平台,加强家校沟通互动,及时向家长汇报留守儿童在校的思想动态、行为表现、学习成绩等。建设“三房两室”(洗衣房、开水房、洗澡房和亲情室、心理咨询室),改善生活条件;将生活困难的35个留守儿童家庭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及时取缔校园周边的网吧、台球桌等,防止留守儿童、问题青少年不良嗜好的滋生;动员社会参与,开展组建“爱心家庭”、争当“爱心妈妈”等活动。
帮扶易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安乐乡将轻微精神病患者全面列入医保、低保范畴,对4名贫困患者由政府出资给予治疗。积极协调解决精神病人的医疗和生活费用,将需要长期治疗的精神病患者列为敬老院集中供养人员,治疗费用全额报销;为精神病人定期邀请心理医师上门治疗,使其心理逐步康复。该乡同时协调县有关部门,对困难精神病患者创业实施补助,两年来为聂某申请残疾人建房补助资金1万元,为伍某申请居家托养项目资金3000元。
帮扶社区矫正和刑满释放人员。安乐乡对管教社区矫正和刑满释放人员推行“四必谈四必访”工作法,落实“情绪波动时必谈、工作岗位变动时必谈、工作出现失误时必谈、有不良苗头时必谈;遭遇天灾人祸时必访、家庭困难时必访、重要节假日必访、关爱对象提出要求时必访”措施;对心理有障碍的帮教对象进行专门心理疏导教育,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教育引导每个刑满释放人员并安排2名以上干部开展跟踪帮扶,每季度上门开展一次思想教育和法律宣传,了解思想动态,关心生产生活,使其感受到社会组织的温暖。该乡先后组织35名刑满释放人员参加客家小吃培训,协助3名经济有困难的刑满释放人员申请小额贷款发展客家小吃,协助2名刑满释放人员发展特种养殖。同时建立大洋桥公益劳动基地,通过定期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到公益劳动基地开展义务劳动等方式,促进其自觉改造。

- 上一篇:做谷文昌式的“四有”干部[ 11-06 ]
- 下一篇:谢振东:绘就美丽永建新画卷[ 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