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文化:魂牵天下客家人
新落成的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
客家人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迁徙的历史。清朝诗人黄遵宪的诗里这样写道:“中原有旧族,迁徙名客人,过江入八闽,辗转来海滨。”
一千多年来,永嘉之乱、唐末兵燹、宋室倾覆,每当中原大乱时,客家先民们就扶老携幼,翻山越岭,一路向南,向南!他们从中原故土辗转千里来到闽粤赣边的崇山峻岭中,只要一点点土壤,这群迁徙的中原汉人就能扎下根来,就在这迁徙中,一个叫“客家”的汉族民系形成了。在新的天地里,客家人不忘故土,牢记祖训,勇于开拓,艰辛生存,并创造了璀璨的客家文化。
福建是客家祖地。福建客家的建筑、民俗、艺术、宗祠等具有相当的特色和极高的成就,并在新时代里绽放出夺目光彩。
寻根,找到回家的路
当年,在迁徙中,客家先民会带些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除了吃穿用的必需品外,他们大多带上了自己的家族谱牒。客家先民渴望重返家园,为了不忘故土,迁徙的历史和祖先的源流都记在了族谱上。
所以,当上个世纪八九十年,海内外客家人掀起寻根问祖热潮时,正是通过族谱,找到了回家的路。
“族谱就像一座桥梁,搭起了客家人寻根的路。”在上杭县的客家族谱馆,馆长严雅英说。
在这个中国唯一一家以客家族谱为收藏内容的博物馆里,储存了闽粤赣客家地区150个姓氏、2900多部、2万多册的族谱,此外还有近2万份的客家契约,100多幅客家祖图,以及闽台客家方志、家训等等,其中有400多件藏品被鉴定为文物。这是严雅英和她的同事们二十多年来的努力成果,为海内外客家乡亲寻根问祖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寻根的根,或者说源头,在客家人心中有重要的地位。福州大学教授、福建省客家研究联谊会执行会长吴汉光说,客家有句古训:“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直到今天,依然有顽强的生命力。他举例说:“四川成都的洛带古镇就是一个客家镇,尽管已迁徙了几百年,远离大本营几千公里,但当地客家人依然保持出门讲四川话,在家讲客家话的传统。”洛带人对客家话的顽强坚持,正是客家人对根的追寻眷恋,对中原文化的执着守望。吴汉光在充分肯定这一古训的同时也认为,古训中的“祖宗言”不仅仅只是语言,还可以理解成“祖宗源”,是一种“到哪儿都不能忘记自己根本”的坚持。
“客家文化的根在中原,是传统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并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吴汉光说,“所以今天,客家人崇文重教、爱国爱乡、敬祖穆宗等客家精神都是对中原文化的传承。”
族谱,正是寻根的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寻根的客家人找到了上杭瓦子街,找到汀江母亲河,找到了古城汀州,找到了宁化石壁。
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石壁,这个位于三明宁化县的一个小山村,是无数客家人的记忆符号,翻开泛黄的族谱,各种线索都留下了宁化石壁的字样。
据龙岩客家联谊会副会长张佑周介绍,在客家地区,宗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每个客家宗族宗祠中,祖先神灵已成为客家人心目中护佑子孙的重要神明。重大的节日,祭祖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仪式,在这种仪式中,客家文化得到了一种传承。
今天,在宁化客家公祠里,摆放着一百多个姓氏的祖先牌位,每年的10月16日,海内外的客家人都云集于此,举行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而在长汀县,一年一度的公祭客家母亲河大典也在秋天上演。这两项公祭活动到今天,已经举办了十九次。
当年,发起公祭活动的马来西亚客家人姚美良先生曾激动地说:“客家人终于有了自己的朝拜圣地。”如今,姚先生虽已作古,但凝聚天下客家人的公祭活动依然在继续。

- 上一篇:省粮食产能区项目建设现场会在宁召开[ 07-03 ]
- 下一篇:第89期客家小吃培训班开班65位学员培训[ 07-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