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间地头话心声
2014
05/14
08:14
福建日报
三
城郊乡辖18个建制村、2.2万人口,共有排洪沟、灌溉渠、拦河坝、山塘等各类水利设施360多处,常有水利设施要测量、设计、施工或清理、维修。村民们说,如果没有一个跑腿的人,水利设施坏了、漏了,他们也不知该找谁反映。
2012年,我省出台了《关于健全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全面恢复建设乡镇水利工作站,并做到站内有人员编制、有独立场所、有公用经费,以解决基层水利设施“有人建、无人管”的难题。
邓时连对记者说,乡镇水利工作站是“上传民意、下达国策”的通道,水利技术员就是政府设在基层的“腿”,是专为村民跑腿、办事的。因此,从永安水校毕业不久,他便扎根城郊乡,当起了“跑腿人”。这一干,就是27年。
如今,邓时连1个月有20多天都在“走山访水”,轮番检查各村的农田、饮水、防洪等水利工程使用情况。
“以前,城郊乡没有村水利技术员,扛设备、测数据都是我一个人。”邓时连回忆说,2010年,他扛着水准仪到下巫坊村上山测量高程,在准备安装通水管网时,因山高路陡不慎摔伤,造成臀部骨裂,在家躺了半年时间。
尽管城郊乡水利工作站有两名人员编制,但专业的水利技术人员只有邓时连一人。因此,在他养伤期间,城郊乡的水利工作也一时无人接管。
不过,去年,宁化县的210个建制村新聘任了一批专职村水利技术员,他们成了邓时连在各村的新帮手。
“目前,我们的公用经费还未落实。如果资金到位了,我们就可以多为村民跑腿、办事。”邓时连呼吁,改善乡镇水利工作站办公条件、人员晋升条件,吸引专业人才留下来,并定向委培一批乡镇水利技术员,加大对村水利技术员的培训力度,让扎根乡土的水利服务队伍充实起来。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作者:吴洪】 【责任编辑:丽勍】
- 上一篇:宁化财政局举办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班[ 05-14 ]
- 下一篇:林移发为县科级干部研讨班学员作专题讲座[ 05-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