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伊公庙:河龙贡米的传说从此开始

2014
05/04
08:20
三明日报

 

    周志鸿 文/图


    又是春播好时节,在河龙贡米之乡的宁化县河龙乡,村民们又忙碌起来,犁田、备种为河龙贡米再获丰收准备着……河龙乡平均海拔597米,为宁化县平均海拔第二高的乡镇,优越的地理条件,孕育出优质的大米,贡米以粒细体长、形状似梭、色泽洁白、透明有润泽、饭软而不粘、凉饭不返生、米饭有清香味、营养丰富扬名四海,被誉为“米中珍品”。 2010年,河龙贡米地理标志商标成功注册,河龙贡米从此有了新时代的"身份证",河龙贡米,成为福建省首个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大米。


    河龙贡米的传说从一座古庙“伊公庙”开始。伊公庙位于河龙乡下伊村,庙里供奉着一对将河龙贡米名扬四方的先人,他们是宋代天子敕封的银青光禄大夫伊盆夫妇。
 

   根据清康熙年间出版的《宁化县志》记载:伊盆,宁化人,为人豪爽刚毅,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转运使李住委派通判胡赍押运广东梅州进贡朝廷的银两绢帛,当胡赍行至武曲桥锡源驿站时(今宁化河龙乡),因病亡故。伊盆是当地的保长,他向县官自我推荐:“押运贡品是朝廷的重要任务,现在押运官客死他乡,我作为当地保长,愿意代替担当押运贡品的重任。”县官准许了伊盆的请求。伊盆在押运银绢时,随身带了家乡大米以供一路食用,当贡品顺利押运到京都汴梁交差时,适逢太子诞生,在交付银绢时,便把带来的家乡大米一并奉上。皇上食后大喜,盛赞河龙大米质优味佳,下旨每年征收进贡,“河龙贡米”便由此扬名。


    皇上觉得伊盆很会办差事,便赏赐伊盆骏马一匹,宝剑一把,派遣出使广西柳州。当时柳州境内匪患猖獗,伊盆率领官军奋勇平叛,至此柳州太平无事。伊盆逝于官任上。朝廷因为伊盆的功绩特赐银青光禄大夫谥号,在家乡立庙享受香火供奉。


    伊公庙始建于宋代,该庙几经圮毁、修建,现存建筑为清代嘉庆24年(1819年)重建,砖木结构,仍保存宋时庙宇布局,庙内壁嵌记载历代修庙始末的碑文八块。近千年来,香火不断。不仅村民每逢初一、十五、逢年、过节都到庙中烧香点火,周围几十里村庄善男信女,也经常结伴朝拜。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作者:周志鸿】 【责任编辑:丽勍】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