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定制”,让木活字活起来

2014
04/15
08:16
三明日报


非遗展示厅


    而邱志强等谱师也在坚守中求变。


    网上开店,通过网络承接业务。邱志强迈出求变的第一步。“刚开始,我把产品和服务放到淘宝店上,后来业务多了,就自己开了网上宁化木活字作坊,接单制作。”邱志强介绍。邹建宁随后也跟上,跟别人合作,店主开网店揽业务,他制作。“业务量还不错,开春以来已做了数十单。每单的金额高的有几千元,少的几十元。”


    产品求变,定制成为关键词。“顾客需要什么,我们就制作什么。放下身段,目的就是要让木活字活起来。”邱志强说。告别了修谱的单一,师傅们转向书本印刷、木活字工艺品、经典文本印刷工艺品、个性印章等多元发展。“印书的很多,诗歌、散文等,一印就是上千本,数百本。”这里面,既有书店出选题、选文章,托他们印刷成书后出售,也有作者自费印刷赠送朋友。“木活字印刷的作品能保存,有灵性,其中的文化韵味,不是一般机器印刷作品能比的。”一位定制的顾客说。


    定制,必然提高手艺,首先就反映在字体上。原先的木活字,基本是老宋字体。邱志强等人花了数年功夫,又开发出了康熙字典体,行书、楷书体等。其中,康熙字典体以典雅、大方的特点深受人们喜欢,成为老宋字体外雕刻印刷得最多的字体。对着字典、电脑,师傅们开始新的探索,“要揣摩字体,掌握笔画结构,字形特点,粗细横竖变化等,熟稔于心才能下笔有神。”邹建宁说。而木活字刻写的是反字,这又增加了开发字体的难度。


    以前守着木活字难生存,现在业务量大,已经饿不死了,一些师傅也开始回归。杨声强就是一个。尽管做泥水工工资一天200多元,远比做木活字赚得多,但他更愿意守住这“美丽乡愁”。邹建宁的儿子16岁就开始跟着学,现在已成为父亲的好帮手、好搭档,“一辈子跟上了木活字。”


    尽管前面困难重重,但有关部门在想各种办法;传承人坚守求变,木活字工艺品需求量在增大;传承方面,也有一些人喜欢并愿意为之付出,这些让我们看到了木活字这份“美丽乡愁”永不消逝的希望。(俞祥波)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作者:俞祥波】 【责任编辑:茜茜】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