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经”“特色戏”勾画宁化新格局
●本报宁化记者站 刘才恒 罗旺水
金秋时节,在宁化县河龙贡米核心产区——河龙乡,映入眼帘的是满眼的金黄色。沉甸甸的谷穗随风飘荡,稻田里的河龙贡米丰收在望。
与河龙乡一样呈现丰收景象的还有宁化淮土乡,漫山遍野的油茶树,挂着沉甸甸的果实。油茶树已成为淮土百姓名副其实的“摇钱树”。
让宁化老区人民更加振奋的是,宁化县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热潮正在兴起。县里立足山区农业大县和水土流失重点县的基本县情,全力打好水土保持攻坚战,着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扎实推进“三区”开发、“四地”建设,念好“山水经”,唱响“特色戏”,在扶贫开发工作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如今,宁化的广大干部群众,正用“增激情、鼓干劲、正风气”的理念与实践,勾画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新格局。
水土流失治理,美了生态富了民
9月12日,宁化石壁镇三坑村的一片油茶林内,村民廖财妹正在查看油茶果的长势。“有了水保措施,今年估计比去年能增产十来斤茶籽油,多收入六七百元呢。”廖财妹说,新增的收入对她来说是一笔“意外之财”。“意外之财”来得并不意外。廖财妹的这片油茶林以前水土流失严重,茶籽产量低。县水保办指导她在油茶林里修建山边沟、排水沟、蓄水池等配套工程。水土留住了,油茶林变绿了,于是,就有了这笔“意外之财”。
像廖财妹这样受益于水土流失治理的油茶种植户,正在宁化水土流失区的村庄内大批涌现。昔日荒废的一片片紫色页岩山丘,摇身一变成为村民们的“绿色银行”。
宁化是我省第二大严重水土流失区,全县水土流失面积64.6万亩,占县域总面积的18.1%。流失区的山丘以紫色土为主,面积大,治理难度大。由于一直沿袭传统农业耕作模式,水土难以保持,村民也难圆脱贫致富之梦。
如何做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双赢?宁化结合紫色土适合种油茶的特点,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探索出水土流失治理与扶贫兼顾的模式。
宁化县在石壁镇、淮土乡等重点水土流失区所有山地实行封山育林。去年,县里整合各类资金,投入1.36亿元,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进行公司化运作,完成综合治理面积14.33万亩。其中,新植和改造油茶林3.21万亩。
紫色土上种植油茶如何出效益?科学种植是关键。宁化县在全省率先借鉴了台湾治理水土流失的“山边沟”模式,并开挖“鱼鳞坑”种植油茶。“山边沟”蓄积雨水,涝能排、旱能灌。“鱼鳞坑”则外高里低,可以蓄水保土。
为提高现有油茶林地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县里引导农户把分散承包经营的山地集中流转到油茶种植大户,进行规模化集约开发。县里对大户开挖“鱼鳞坑”、“山边沟”,建设蓄水池,在资金上给予扶持。
在利益分配机制上,采取“公司+农户”模式,按照“确保基数,增产分成”机制,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农民收入增加的“双赢”。目前,石壁、淮土等乡镇已完成流转面积8万余亩。
据县水保办工作人员介绍,今年宁化县已投入1.02亿元,完成综合治理面积18.76万亩,新植和改造油茶林2.69万亩,水土流失治理的效益正慢慢地显现出来。不仅改善了恶劣生态环境,农户平均每年可以因此增加好几百元收入。

- 上一篇:宁化建筑渣土沙石运输管理实施方案出台[ 09-17 ]
- 下一篇:市领导来宁化开展“四下基层”调研[ 09-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