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化:“客家”经济振翅腾飞
客家传统手艺焕发新生机
邱志强出身修谱世家,掌握一手木活字印刷本领,但近年来他面临无谱可修的现状——“族谱通常三十年一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本县和周边县市区的姓氏差不多都修了一次。现在处于歇息期。”
2011年,在曹坊乡双石村修完夏姓族谱后,邱志强不想放弃传统技艺,就花了半年多时间,雕刻了一版唐朝诗人王勃的名篇 《滕王阁序》。一版装裱后的《滕王阁序》,长1米多,宽0.6米,700多个长、方均为0.02米的木活字,古朴大方,气势浩荡,很快被一位厦门客户看中,以2万多元的价格买走。“我们这个木活字雕刻工艺品,是绝版的,每个作品仅有一件,纯手工,跟书画作品是一样的,不依赖任何机器。”邱志强说。制作木活字工艺品相当费时费工,先要制好小木块,用毛笔书写“反”字,然后一个个雕刻、装裱。一版作品,体现的就是雕刻师多年的真功夫。正因为这,邱志强对木活字工艺品的前景十分看好。
2012年4月,他成立工作室,将“客家祖训”“客家姓氏源流”及经典名篇制作成木活字及印刷工艺品,目前已卖出30多幅。“下阶段希望能有好的营销渠道,这样可以多收一些徒弟,让木活字印刷有更大的市场,得到更好的传承。”邱志强说。
宁化阳饼是宁化本土月饼样式。“今年的阳饼销量占到月饼总销量的一半左右,非常可观。”麦可面包蛋糕自选屋老板池莲娟说。“现在很多在外的宁化人都把阳饼作为佳节礼物带到外面去送同事朋友。如果能延长保质期,解决销售渠道的问题,宁化阳饼的市场应该会越来越大。”一位食品批发商说。
豆腐皮是宁化特产,泉上镇豆腐皮已有900多年历史,具有厚实,百煮不糊烂、入口醇香、营养丰富的品质,颇受人们青睐。近年来,生产豆腐皮的农户成立合作社,通过合同,规范生产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经营管理。借力县里打“客家”牌聚拢来的人气,泉上豆腐皮价格攀升,市场从周边乡镇扩张到福州、厦门甚至香港等地。“我们的豆腐皮是全手工生产,人工占很大成本。现在全镇有30多户天天都在生产,价格每公斤40元,年销售额达到200万元。”泉上镇泉上村村支书张恩寿介绍说。
客家酒酿等土特产品也抓住客家经济的商机,努力做大做强。

- 上一篇:网友提议获回应 宁化城区新增一处红绿灯[ 11-21 ]
- 下一篇:宁化举行“适合教育”课题开题暨动员大会[ 1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