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客家娃到“中国多宝鱼之父”
“中国多宝鱼之父”
雷霁霖在海水鱼类增养殖研究领域辛勤耕耘五十多年,对22种中外海水经济鱼类的胚胎学、繁殖生物学、实验生态学和增养殖学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一系列开创性成果,为我国海水鱼类增养殖理论的建树和生产实践打下了坚实基础。他的研究成果使鲆、鲀、鲻、石首鱼等8种经济鱼类发展成产业。他在海水鱼类工厂化育苗、工厂化养殖、新品种引进、养殖产业化和商品化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特别是引进欧洲多宝鱼,通过科技创新,使之发展成为大产业,在业界被传为佳话。
多宝鱼,学名叫“大菱鲆”。这种鱼产于欧洲,肉质鲜美,抗病能力强,能在低温海水中生长。1980年,雷霁霖发现这种鱼适合引进到我国北方养殖。当时,他在英国考察,想带些鱼苗回国,但没能成功。11年后,雷霁霖再次去英国,第二次提出希望引进多宝鱼。随后,英国专家哈维带了200条鱼苗来到青岛。
经过多年努力,当初200尾鱼苗变成了12万尾。眼看成功在望,一场意外却让努力毁于一旦。由于锅炉工疏忽,水温失控,12万条鱼苗被热水烫死。雷霁林当场晕倒,被送往医院急救。经历这次失败后,雷霁霖痛下决心,一定要抛弃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他成立课题组,对多宝鱼育苗技术实施攻关。
此后多次实验中,雷霁霖仍然屡屡碰壁,多次晕倒在鱼池旁。1999年7月,他终于攻克最难的水温控制和人工繁殖问题,多宝鱼“温室大棚+深井海水”的养殖模式试验获得成功。我国人工养殖多宝鱼终于闯过育苗难关,走在世界前列。
在雷霁霖的研究推进下,20年来多宝鱼在我国已发展成年产值60个亿的大产业,带动了数千家鱼类工厂化养殖,相关产业总年产值超过100亿元,惠及千家万户。雷霁霖被誉为“中国多宝鱼之父”。
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功,雷霁霖并没有止步,依然潜心于科学研究。现在,他带领一个160余名研究人员的团队,负责国家级大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下属的“鲆鲽类体系”的研究,项目涉及到十多个省市数十个实验区、实验点。作为负责人,雷霁霖三天两头出差,到各实验点去蹲点,指导培训,讲学交流。他希望自己的研究能早日带领这一行业走上“节能节水节电、高端高质高效”的发展之路。“每年这个时候所里都安排我疗养一个月,但我基本上放弃了,没有时间,1000多万元的研究项目交到我肩上,就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做不好是一种耻辱。”雷霁霖说。

- 上一篇:宁化农民抱团参加林博会推介农机产品[ 11-12 ]
- 下一篇:宁化:党员示范岗创先争优喜迎十八大[ 1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