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土培绿 青山常在
技术创新,多种模式护土培绿
大力发展油茶林,会不会产生新的水土流失问题呢?这个县创新了多种技术模式,来护土培绿。
“山边沟+鱼鳞坑是一种模式。层层保护,能够有效解决经济林水土流失问题。”县水保站站长熊伟介绍。挖一个半圆形的坑,叫‘鱼鳞坑’,坑旁种草,把油茶种坑里,第一层;每隔20-30米修建一条宽1.2米以上的内斜式山边沟,沟内外播(种)草,第二层;油茶园内配套机耕路、排水沟、蓄水池,道路外侧边坡上种植象草、百喜草或行道树,第三层;使用割草机、推行免耕法技术,利用机械割草覆盖减轻人工除草对表面植被的破坏,第四层。四层保护,形成水网、路网、林网防护体系。
其他技术模式也大显身手:“竹节沟+水保林”模式种植水保林面积1.48万亩;“筑谷坊+穴播(种)草”模式有利逐步恢复植被;“坡改梯+草覆盖”模式适合治理坡耕地流失区。“我们在植树的同时,也加强封禁与管护。”熊伟说。对轻、中度流失地和生态恢复较好的治理区采取全封山、补植措施。
为确保封山效果,改变农户上山砍柴的习惯,这个县给淮土、石壁封禁区农户发燃料补贴。“我们从7月开始,对符合补助范围的农户,按照每人每月7元的标准发放。”石壁镇副镇长陈庭游介绍。该镇还成立专门的管护队伍,开展巡查。“看不到人上山砍柴了。不烧柴火后,我的电费增加了,补贴能够消抵60%左右,大家还是很支持的。现在,风吹倒的松树,都烂在山里,没人砍。”石壁镇陂下村村民张旺林说。
真金白银投入到水土保持中,一套领导挂钩、部门协作、效能督查、对口帮扶的工作机制建立起来,力度之大,前所未有。2000年至2011年,全县投入资金2725万元,大力推广草、灌、乔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方法,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8万亩。今年,全县计划投入1.18亿元治理经费,完成水土流水综合治理面积14.33万亩,仅前5个月,就已投入治理经费2924.8万元,与前10年的治理经费相当,打响了新时期的“绿色战役”。

- 上一篇:宁化首届客家山歌培训班开班[ 11-03 ]
- 下一篇:客家祖地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晚会激情上演[ 1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