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映宁化客家和苏区人文故事的长篇小说《客家壮歌》出版
湘江战役,宁化儿女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担任断后任务,结果全军覆没。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在敌人有担架上拉出自己的肠子用力绞断自尽。三十四师不复存在。三十四师的番号从此在红军队伍里彻底消失。据说湘江战役结束后,在湘江拐弯处的岳王塘,由于江水流速很缓,上游漂下的尸体很多都汇到这里,水面上红军尸体密密麻麻,一眼望去,湘江水一半是红色、一半是灰色的。当地,百姓中有“三年莫食江中鱼,五年不饮江中水”的说法。
几个年轻的客家人所有的男女私情与整个大战役和革命事业比起来,实在算不了什么。同时,他们的心灵也在血腥的战斗中,得到了血与火的洗礼。所有的恩怨情恨都没必要被记住,不能够忘记的是,红军时期,仅有13万人口的宁化县,参加红军的达到将近两万人。其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客家人。应该被记住的是,红军到达陕北时,宁化客家红军仅剩下58人,全国解放时,还健在的宁化籍将士已经只剩下28人。被评上将军的仅三人,而当年参加红军人数与宁化相仿的福建上杭县,1955年,全军授衔时,上杭籍将士中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的3名,少将军衔的24名,比例悬殊实在太大了。
一份资料统计表明,据不完全统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当时只有十三万人口的宁化县先后有20000多名青壮年参加了工农红军,有据可查的就达1.3万多人,占中央红军总兵力的十分之一。但是,红军到达陕北后,幸存的宁化籍客家红军战士仅剩下58人。也就是说,宁化籍红军将士绝大部分牺牲在长征途中,红军长征每前进10公里,就约有3名宁化籍的红军战士倒下去。
红军最终是在1936年月10月到达陕北的。如果从1934年10月8日从宁化刚出发的日子算起,到11月中旬的湘江一战,那时,那些牺牲的红军战士才参加长征不过一个月多点的时间。他们不可能走完长长的长征路,更不可能去解放全中国,去迎接全国革命战争的全面胜利。

- 上一篇:宁化教职工“中华诵”经典诗文朗诵大赛圆满落幕[ 12-21 ]
- 下一篇:宁化在线网友体验森林警察生活[ 1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