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畲乡巨变”④:拳拳爱心洒畲乡
治平民族学校的林英达希望楼
坪埔村村民的两笔帐
“10年前,我们的竹子不值钱。”坪埔村支书雷荣庆是个朴实的中年汉子,说话直来直去。他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一个壮劳力把毛竹从山里卖到乡里,少的一天只能卖6根,靠乡里近些的,也不过10来根。这个收入,只是一笔工钱,毛竹的钱看不见。
坪埔村当时的状况也就是全乡状况的缩影。治平畲族乡地处宁化西南,是全市三大竹乡之一,有着14万余亩的毛竹林,却因为平均海拔678米,大多数山林不通公路,“只挖些竹笋,不砍毛竹。十几二十年的毛竹都还在山上。”
修路,毛竹才有出路。
可是,2000年,全乡一般财政收入不过50余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2435元。修路,钱在哪里?
有党和政府做后盾,当地政府和畲民没有迷茫。他们在向贫困宣战的过程中,来自四面八方的拳拳爱心、帮扶之手会聚于这个山高林密却生机勃勃的畲乡。
福建省民宗厅、农业厅、交通厅非常重视对畲乡的帮扶工作,主要领导曾亲来畲乡,深入一线调研。交通厅宋海滨、祝君强等主要领导深入一线考察调研,落实帮扶资金50万元用于治平到曹坊通乡公路的改建,为畲乡毛竹资源和产品源源不断输往外界打下了更好的基础。
福建省烟草公司投入帮扶资金达145万元,其中84万元用于修路。为坪埔村修建通村水泥路3.5公里,竹山公里11.5公里,整修通组公路4.6公里。该村的通路竹林从十年前不足2000亩增加到现在的7500亩,185户农户直接受益。毛竹运转效率大大提高,一个壮劳力一天砍、运毛竹可达50根以上。
在三明市经贸委投入的90多万元中,有70多万元用于修路。硬化了治平至泥坑通村公路,扩宽山背等四个村民小组的通组公路,新开三条竹山公路,总里程达到17.3公里。泥坑村的100多农户从此告别了肩挑手提的原始耕作困境,12000余亩竹山也敞开了胸怀,为畲民源源不断奉献自己的财富。
三明市组织部来了,财政局来了,发改委、国资委、旅游局、国土局、科技局、发改委、民政局、统计局、电业局、司法局、人民银行、防空办……等单位也来了,带来资金和爱心。宁化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交通局、党工委、林业局、统计局、广电局、老区办……据初步统计,截至2010年9月,省市县三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慈善基金会共帮扶资金1818万元,其中用于改善交通的资金1100万元。
在帮扶单位的爱心浇筑和畲乡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下,一条条通村通组竹山路蜿蜒盘旋在群山之间。至2010年,全乡已有通村通组公路80多公里,竹山公路250多公里,受益竹山面积超过8.9万亩。
对于以毛竹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当地农民来说,这无疑是一条条通往绿色聚宝盆的脱困致富之路。在路的带动下,毛竹产业迅速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3886元。坪埔村的竹农雷荣茂也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他有竹山80余亩,在10年前,每亩收入区区60元上下,一年不过5000元;04年竹山公路开建以后,收入成倍增长,到2010年,毛竹亩收入达200多元,年毛竹总收入已稳定在2万元以上。“没有这么好的民族政策,没有这么多单位的帮扶,想修这么多的路?路通了,财也通了。”雷荣茂深有体会。
眼下,在三明市发改委的帮扶下,高地村正积极申请大水下至大坪岽的路面硬化工程立项,而全乡2010年50公里竹山公路修建计划正有条不紊地进行,脱困致富之路还在延伸。“7、8年前,我们每年下山的毛竹只有15万根;09年提高到了70多万根;今年,100万根毛竹下山不成问题。”该乡党委书记伍秉曲自信地说。

- 上一篇:宁化交通项目建设步入“快车道”[ 10-22 ]
- 下一篇:宁化食用油:销量高于往常 涨价成趋势[ 1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