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日报》:“当代毕昇”亮绝活
学了5年才出师
“我祖上是做木活字印刷的,小时正碰上‘文革’,但我从那时起就对雕刻、印刷有兴趣。”邹建宁说,他六七岁时,父亲过世,十几岁时,爷爷也过世了,初中毕业后,他在家和母亲一起在生产队里干活赚点工分,但心里也没忘了老祖宗的手艺,闲时没事经常练练毛笔字,重点是练楷书。
改革开放之初,分田到户了,宁化许多地方逐渐兴起重修家谱的热潮。1980年,宁化七里圳姓章的家族首先重修家谱,那时候,许多政策还不明朗,邹建宁祖父的徒弟邱李子、凳哥等就带着邹建宁偷偷重操旧业,开始印谱的“地下”工作。邹建宁也正式开始学习活字印刷。
刚开始,如何排版、如何刻字等等全无规律可循,邹建宁凭借残存的只有几个图版和些许活字,还有章氏家谱,以及师叔、师兄指点加上自己的钻研,努力学习毛笔宋体、反写字、刻字、雕图版、排版、制版、印刷等,一步步摸索。旧族谱有许多生冷僻字,他不认得,除了请教参加修谱的祠堂长者外,就翻查《康熙字典》。
要掌握木活字印刷并不容易,刻字不但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还要有一定的历史、古文、地理、风水知识,还要会写古字。“古字不认识,族谱就看不懂,帮别人印族谱就成了一句空话。”邹建宁一学就是5年,1985年他学成出师,开山授徒,自立门户,承揽族谱印刷。至1995年,他带出了7个徒弟,“许多本县以及从宁化客家迁徙出去的清流、明溪、连城、宁都、石城姓氏回乡重修族谱的人纷纷来找我印谱。”邹建宁掐指算了算,有吴、邱、曾、邓、章、张、孙、廖、谢、雷等10余姓近40余部家谱请他重印过。其中,最大型的当属1990年为济村乡吾家湖村曾姓印的家谱,共印30箱,每箱就有40多公斤,每箱8本,每本200多页,最大的一张拉出来长达
“当代毕昇”寥寥无几
“听老一辈讲,族谱一般30年一大修,1995年后,修谱就进入低潮期了,现在计划生育生孩子少,下次重修高潮,可能要等50年。”1996年修完曹坊温坊温氏族谱后,邹建宁就没有拿到新的印谱的活。
为了不丢掉祖宗传下的手艺,他在县城客家边贸城摆了个帮人刻印章、卖版画、售木雕像、配钥匙的摊子,以此谋生,这样既解决生计,又可以常常练习手艺,真正做到生活、传承“绝活”两不误。“现在,刻制木活字的材料像山梨木、荷树很难找,年轻人不爱学手艺,想到大城市赚钱,徒弟真难找了。”邹建宁打算把儿子刻字印谱的兴趣爱好培养起来。因此,儿子初中毕业辍学后,他就让儿子报名参加美术培训,自己时常教孩子刻字的手艺。记者在他家采访时,他孩子正在刻着一个塑胶滚印。邹建宁说,这全当让他练手,练多了熟能生巧,自然而然就会刻印了。祖宗的手艺不能丢,这么多代都在做了,在下一代手上消失可不行。
邹建宁介绍说,宁化解放前印谱鼎盛时期,全县共有20个木活字印刷师傅,现在能找得到的也就只有他自己、邱中水、邱炉明、廖有焕、伍加厚等寥寥几家了。据了解,中国的木活字起源于元朝末期,至今有八百年历史,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宁化木活字印刷是我国有幸保留下来,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堪称世界印刷术的活化石。
- 上一篇:宁化面向全县公开选拔20名科级领导干部[ 05-01 ]
- 下一篇:省政协副主席张帆到宁督办调研重点提案[ 05-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