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石壁客家祖地祭典
传承历史文脉 守望精神家园
今天,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大力对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从2006年起,国务院规定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今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主题是:“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
宁化已有1300多年的建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是客家闽系形成的摇篮,客家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民间民俗文化滋生的沃土。据普查,全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017项,其中民间文学204项,民间音乐46项,民间舞蹈28项,戏曲20项,曲艺27项,杂技35项,美术29项,手工技艺247项,生产商贸习俗185项,消费习俗76项,人生礼仪34项,岁时节令23项,民间信仰13项,民间知识25项,游艺体育与竞技15项,传统医药5项,其他5项。这些项目中,宁化客家山歌、宁化客家擂茶、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祭典、宁化古游傩4项已被分别列入省第二、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宁化祁剧、宁化玉扣纸制作工艺、淮土高棚灯、宁化老鼠干制作工艺、河龙贡米生产流程、安远稻田养鱼熏鱼干制作工艺等六项正拟申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人民相互了解和交流的纽带,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责任。借此第四个“文化遗产日”之际,“中国宁化在线”将陆续介绍宁化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飨网友。
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祭典
祭祖仪式
发喜彩
客家锣鼓
石壁,地处宁化西隅,与江西省石城县毗邻,古称玉屏。这里在“靖康之难”前,兵革未及,社会安定,开发较早,交通方便,故被称为“世外桃源”。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客家先民不断离开中原南下,辗转江淮,唐中叶后便不断大批聚集于宁化石壁为中心的闽赣连结地区。客家民系初步形成后,又以宁化石壁为中心,再次向南大迁移,而后流传到五大洲近100个国家和地区。近百年以来,经过学者、专家的不断调查研讨,宁化石壁与客家历史、客家世界的重要关系,逐步被揭示于世,学者以雄辩的史实将宁化石壁定为“客家的中转站”、“客家摇篮”、“客家民系形成时期的中心地域”、“客家总祖地”、“客家人的朝圣中心”等。
客家人素有爱国爱乡、敬祖穆宗之传统美德。千百年来,石壁客家人按照传统的祭祀习俗,祭拜祖先。早期由个体家庭在每年清明节和农历八月初一祭拜,逐步发展到同宗族建祠堂、设神位祭拜,如今延伸到海内外客家子民到客家祖地祭祖,并定于每年的十月为祭祖月,举行公祭仪式。
石壁祭祖仪式,沿袭中原古礼:出主、燃烛、设案、上香、跪叩、荐食、储食、初献、读祝、再献、三献、焚祭文、纳主、撤、馁等十五项程式,结合当地习俗,形成可供观赏之仪礼。
石壁客家祖地的祭祖活动,是建立在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拜和寻根溯源的基础上的,并以传统的祭祀礼仪,满足海内外游子寻根渴祖的情结,显示了我国古文明礼仪之邦的光华。随着海内外“客家寻根热”的不断升温,石壁客家祖地蜚声海外,前来石壁客家祖地寻根祭祖的海外客家人络绎不绝。(张瑞兰/文 罗旺水/图)
- 上一篇:省林业厅领导深入治平畲族乡调研[ 06-12 ]
- 下一篇:宁化举办獭兔养殖技术培训班[ 06-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