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园丁和他的五个学生
撤点并校,他选择了留下
从宁化泉上镇出发,车子在水泥公路行驶不到5分钟后,便拐进了一条崎岖的盘山公路,路隘林深,峰回路转,车子颠簸得十分厉害。15公里的路程,足足走了半个多小时。山穷水尽疑无路,没想到翻过一个山口,顿感豁然开朗,泉上镇最偏远的教学点--延祥教学点就在眼前。
山脚下,一栋灰扑扑的二层砖房孤零零地立在路边,如果不是里面传出孩子们咿咿呀呀的歌声,你很难想象到这里会是一个教学点。
"水!我们天天要喝水,'水'字有多少笔划呀?"杨老师正在给孩子们上课。这是一所典型的单人校,一名老师5个不同年龄的孩子,坐在一起上课。因为是复式教学,杨老师先教年龄小的孩子搭积木,再教大一点的孩子识字算数,动静搭配恰到好处。
杨老师今年43岁,1993年从宁化师范毕业后一直扎根在这里。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忙完家务后,7点半准时到校进行课前准备,等待学生的到来,8点开始上课,如果孩子没按时到校,他一定要挂电话问清楚。尽管只有5名学生,但教学任务、教学计划一样不能马虎。"在普通学校,老师们每周上十五六节课就算教学任务重了,但杨老师要上满一周,语言、计算、科学、音乐、美术、体育、主题活动,一节不落。"泉上中心学校校长陈贵铨解释说。
杨老师说,学校当年曾有过9名教师150多名学生的纪录,1998年撤点并校后,为方便幼儿就近入学,只保留了幼儿班,别人都不愿留下来,他却选择了坚守。杨老师说,现在除了忙,就是孤独,整天跟孩子打交道,见不到几个外人,连去镇上的机会都很少,更不用说进城了。
"2006年,当年的师范同学在厦门投资办厂,事业有成,曾多次许以重金请我出去,妻子也曾多次劝我一起出外打工。我也曾动摇过,但只要一看到学生,出去打工的念头就一点都没有了。"杨老师坦言,"妻子是我唯一对不起的人。"面对她不时的抱怨,他总是耐心地劝导妻子:"延祥这个地方穷,生活条件不好,主要还是因为没文化,要改变的话,就一定不能让孩子们没学上。"
"没有对教育工作的满腔热情,没有对山娃娃真心的爱,杨老师不可能长久地坚守在此,这种精神令人感动!"陈贵铨对杨老师的坚守非常敬佩。
- 上一篇:刘善膺:翰墨飘香人生路[ 01-30 ]
- 下一篇:曾显荣:耕耘在"一亩三分地"[ 0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