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中央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大学生就业难在哪 ?“结构性错配”是主因

2020
08/17
10:33
央视网

  日前,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智联招聘相关专家组成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发布了《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研究报告》。

  眼下,2020届毕业季已经过去,2021届秋招又将到来。《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份,“仍有26.3%的2020届应届生在求职”。这意味着,大学生就业面临“双届叠加”局面。据悉,在考虑升学、出国以及后续公共岗位落实等因素后,今年全国约有59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需要在市场化机构就业。《报告》提出了应对今明两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双届叠加”局面的举措。

  “除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导致的总量供需矛盾之外,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与大学生能力和期望之间的结构性错配,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课题组负责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副部长卓贤说。

  据介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错配主要体现在区域机会和流动意向错配、学历要求与学历结构错配、能力要求与专业背景错配、企业性质与就业偏好错配、行业需求与求职热度错配、岗位缺口和职业选择错配等6个方面。

  “从区域机会和流动意向看,当前东部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51.3%的就业岗位需求,而6月份大学生往东部地区投递简历的比重达57.0%,高出前者5.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提供了22.6%的大学生就业岗位需求,但只有18.0%的大学生把简历投递到中部地区。”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说。

  从城市维度看,新一线城市和四五线城市分别提供了37.5%和11.1%的大学生岗位需求,但在6月份收到的大学生简历比重仅分别为35.9%和9.8%,成为吸收大学毕业生的“洼地”。

  “对不同性质企业有很大的就业偏好差异,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最大的一类供需错配。”李强举例说,当前民营企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65.8%的岗位需求,但6月份只有27.8%的大学生简历投递到民营企业。相反,国企、外企和上市公司分别只提供了5.4%、5.2%和6.8%的大学生岗位需求,但投递到这3类企业的大学生简历比重竟分别达到13.8%、16.3%和11.3%。

  针对上述“错配”现象,《报告》指出,大学生就业即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双届叠加”局面,必须以超常规的政策“组合拳”,对冲周期性因素,缓解结构性因素,降低摩擦性因素。

  首先,以大规模人力资本密集型公共岗位对冲周期性因素。目前,大学生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首次就业群体。相较于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针对农民工的传统反周期就业政策,应结合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的目标,为今明两年应届毕业生提供“大规模人力资本密集型公共岗位”。“比如在社区、医院、高校、科研机构等基层机构,设置流行病调查员、社群健康助理员、科研助理、老年健康评估师等公共岗位,并通过持续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智慧医疗、社区管理、康养产业等领域,从而形成可持续的就业机制。”卓贤说。

  其次,以新经济导向的“大学生后教育体系”缓解结构性因素。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对稳定我国就业市场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着力点。卓贤建议,高校可探索以新经济为导向的“大学生后教育体系”,联合各领域的头部企业,在专升本教育、第二学士学位教育以及未就业毕业生后续教育中,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指导。

  再次,以提高“云端招聘”的质量和渗透率,降低摩擦性因素。新一届大学生就业的秋招和春招即将到来,传统大型现场招聘会能否顺利举办仍面临疫情等不确定因素,高渗透率和高质量的“云端招聘”平台愈发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运行的关键因素。

  李强表示,通过发挥云端平台的功能和优势,企业可更多开展“云端双选会”“云端宣讲会”“空中笔试”和“空中面试”等活动,借助视频、语音、文字乃至VR场景模拟等方式,对大学生求职者开展多维度评价,提高线上招聘的渗透率、匹配度和成功率。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马威】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