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一高校不同榜单相差百余名?大学排行榜需理性
用统一指标衡量不同类型高校
缺乏科学性
外界评价,在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也会起好的作用。2017年底,山东省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中也提到,“要探索开放多元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立分类和综合相结合的高校评价体系。
但是,在大学排行榜的“围攻”下,高校也变得越来越被动。每年年初,各排名机构发榜的时候,也是很多学校紧张的时刻,“排名稳定还行,一旦落后很多,牵扯的因素就会很多,小到学校声誉,大到生源质量。”省内一所高校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而高校新学期工作会议,将学校排名提高多少名,甚至会成为新一年工作的硬性指标。
近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袁振国在“重构教育评价体系高峰论坛”上表示,“大学排名评价大有成为办学方向‘指挥棒’的风险,影响着中国大学的发展。”排名成了学校荣誉的重大组成部分,有些学校甚至会看排名里缺什么就去补什么东西,被排行榜牵着鼻子走。他将大学排名的风险概括为:不严肃、不科学、不可信。
专家分析,大学排名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有其目标用户群体。该群体包括高校、学生及其家长等,大学排名每年的更新不断满足着这些群体的需求,而这些群体对于大学排名的依赖也日趋强烈。尤其是学生及家长,在对不同类型的大学及专业不了解的情况下,往往通过关注大学排名来了解大学。

“很多排行榜非常注重在国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一些荣誉也与此挂钩,这对我们中医类院校就非常不利,比如中医中药学就是中国最权威,为何要外国专家来评定?”
山东中医药大学一位教授表示。同样的情况存在中国传统文学研究领域。
为了削尖脑袋挤进榜单,有高校出现“重科研而轻教学”的倾向,
“因为教学这项指标,难以量化进行排名,导致教书育人这个高校的第一职能,反而淡化了。”
省内某高校教授分析,“所谓一流大学,应该也是分层次、分队列的一流,不能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标准去要求所有院校,这样就陷入同质化了。无论是从大学性质,还是从大学类型来讲,用同样的指标评估所有的学校、把不同规模的学校放在一起比较,都是不科学的。”
- 上一篇:老公烧菜太好吃 女孩结婚2年体重飙升胖到住院[ 03-11 ]
- 下一篇:女生想捞快钱卖卵致腹胀如孕妇 医生称随时会死[ 03-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