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岁乡村教师为孩子补课:颅脑手术4天就急着出院
他的钱变成了手风琴和小树苗,可他连一元钱的瓶装水都不舍得买
叶连平没有子女,除去和妻子基本的吃饭开销,他的钱几乎都花在了学生身上。买教材、买练习本、打印试卷,都是由他出资。遇到特别困难的学生时,他经常拿出自己的钱,并四处化缘,帮这个娃娃买一辆电动车,帮那个娃娃筹一笔学费。
对他而言,每个月3000多元的退休工资足以维持生计。他身上经常穿着十几年前的已经磨破洞的上衣,打了补丁的裤子,只要整洁,他不觉得有什么难堪。他为了省钱会骑车去几里地之外买菜,到南京去买书时,甚至连1元钱的瓶装水他都没舍得买。
但为了孩子,他可以每年花几千元自费包车,带孩子们前往南京、合肥,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雨花台、科技馆,还带他们到和县西梁山烈士陵园扫墓,了解历史,增长见识。
2012年起,叶连平拿出自己的2.1万元积蓄,连同当地政府和社会力量捐资,设立了一笔奖学金,迄今受益者超过百人。
他当年四处代课领到的报酬,都被他捐给了那些曾短暂服务过的学校,这些钱有的变成了手风琴,有的变成了校园里的小树苗。
并非所有人都领他的情。有人骂他是“老甩拐”,当地话里“老二百五”的意思。还有的老师曾嫌他“抢生意”。
和县县委宣传部电教中心主任王小四曾用很长时间拍摄叶连平的纪录片。几年前,他不经意间拍摄到一个场面:五六百米开外,正在教室外玩耍的小学生,隔很远看到了叶连平。小孩子们一股脑儿都跑了过来,“叶老师”“叶老师”的呼唤声此起彼伏。而叶连平只是连声答应着,摸摸这个的头,提醒那个擦擦鼻涕,笑眯眯地又把孩子们赶回了教室去。摄像机后面的王小四觉得很神奇,是什么能让这么多孩子对只是代过几堂课的老人家产生如此的亲切感?
年纪越大,叶连平就越着急。每周一一大早,他就急着批改起周末刚刚留下的作业。几年前做颅脑手术,术后4天他就急着出院。他的那辆老自行车,都被他称为“风火轮”。中秋节去拜访他的学生一拨儿接一拨儿,他也是跟他们聊几句,不留吃不留喝,紧赶慢赶继续改作业备课。
而叶连平认为自己的着急、用心,很大程度上开始于一分“遗憾”。少年时期的使馆生活,教会了他英语,让他见到了司徒雷登等大人物。但是,正是这段经历,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让他陷于百口莫辩的境地中。1955年到1978年,他的人生耽误过23年。
对他来说,上学是再珍贵不过的事。曾经因为“困难到连饭都吃不上”,叶连平从上海南苏中学辍学。当时他的老师哭着送班上这名优秀学生离开。
如果不是1978年村里原本的老师考上大学,偶然间出现了空缺,也许叶连平一辈子也没有机会成为教师。
在叶连平心中,教师这份工作的美是“什么工作都比不上的”。“带我到阎王爷面前,下辈子还当教师,我还没过足瘾。”
他身上带着不符合年龄的急切,无法忘记当猪倌、种地、做工的那20多年。“怎么干也弥补不了了。”叶连平苍老的声音轻轻一顿,说。
- 上一篇:孕期生病只能忍着? 专家:药该用还得用[ 10-31 ]
- 下一篇:英国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太胖太瘦折寿四年[ 1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