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声音还原那段红色岁月——红色广播剧《血师》创作侧记
红军长征有多场生死攸关的战役,例如湘江之战。在建党百年之际,一部描写那段可歌可泣历史的广播剧《血师》在闽西北革命老区上空回响……
11月21日,宁化首个由本土作家作品改编,县融媒体中心录制的红色中篇广播剧《血师》正式完结。目前,全网各平台累积收听播放量已突破10万大关。
广播剧《血师》共10集,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三十四师从创建到在湘江战役中为掩护中央主力红军渡江,与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全军覆没为背景,以主人公刘虎与邱家的恩怨情仇,和娇子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刘虎从一个贫苦长工在党的教导下成长为一名英勇红军战士的历程。《血师》篇末,红三十四师全军覆没,刘虎身负重伤,投身于滚滚血水的湘江之中……
《血师》代表的是浴血奋战的红三十四师,他们的故事也是漫漫长征途中红军敢于牺牲、不屈不挠精神的一个缩影。
这一场场“无法遗忘”的战役,星火燎原般串联起革命历史。在故事中感受党的奋斗史,传承红色基因,是《血师》团队创作的初心。
今年3月,县融媒体中心特邀小说《血师》作者鸿琳担任编剧,五易其稿,将二十万字原作浓缩为万字广播剧剧本。
“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注重主人公的塑造和感染力,广播剧要用声音营造出鲜明的镜头感。”编剧鸿琳说,因为篇幅有限,广播剧主要围绕几个重要历史事件节点展开,通过旁白、人物独白、穿插经典红歌等多种形式让听众更快入戏。
鸿琳表示,剧中很多战争场面,广播比较不容易表现。对此,他减少宏大的场景描写,转向战争中人物经历和情感逻辑叙述,从侧面烘托出战争的残酷。
如何通过声音还原那段宁化的红色历史?
今年4月,县融媒体中心根据角色声音特质筛选出20多名员工,组建起广播剧专班。录制前半个月,专班人员多次组织参观长征精神教育基地,全方位了解广播剧时代背景,并召开专题研究会,翻阅权威党史资料,深入研读原作,揣摩人物心理,做好录制第一课。
让听众能够“沉浸式”收听广播剧,是制作过程中的一大难题。除了应景的各类音效,充满故事的红歌更承载着一代人对红色故事的记忆。“保卫苏区有责任,禾口淮土比参军,禾口扩红一千个,淮土一千多两人。”《血师》第四集在扩红红歌中拉开序幕。歌声、喝彩声、鼓掌声不绝于耳。饰演黎伙根的俞宁贞为了唱出这句地道客家味,多次前往文化馆、长征精神教育基地学习客家话发音和唱法,经过勤学苦练,录制当天,俞宁贞一开口就让听众仿佛回到了淮土、禾口热火朝天的扩红竞赛现场。
情节生动、人物鲜明、浓浓的客家乡土情韵,是广播剧《血师》始终吸引听众的重要特色。
广播剧录制后,县融媒体中心进行多元发布。除了传统的广播,还在公众号、智慧宁化App、喜马拉雅等多平台全面上线。
“在湘江战役中,英勇牺牲的宁化客家子弟不能被忘记。”喜马拉雅听众如是评价。
“《血师》让年轻一辈也能深入了解那段红色记忆,从中汲取力量。”微信公众号里网友这样留言。
平时喜欢收听广播的王大爷说:“每天晚上我等着听完这个剧再睡觉,这是咱宁化老一辈的革命记忆。”
记者 刘博文 刘才恒
- 上一篇: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在宁设立陆军红色教育基地[ 12-06 ]
- 下一篇:曹坊:举办“寻红色印记·忆古镇乡愁”文化旅游节[ 1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