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红色宁化】为什么这组山歌被厦门日报称为“洪荒之力”……

2016
11/02
15:23
一组客家山歌

那时百姓不太识字,人们把故事填入曲中,红色精神就这样传唱四方

 

厦门日报宁化寻访之六

 

  如果说,军号谱让革命的号角,一次次被吹响,那么宁化的山歌,则让革命思想,处处飘扬。宁化,素有山歌之乡的美名,一段旋律,可以填入不同的歌词,那时候百姓不太识字,人们就把红色故事填入曲中,红色精神就这样通过传唱,响遍四方,成为宁化红色历史的宝贵财富。

 

听当地人讲述红军的故事

 

2:21 韭菜花开 来自宁化在线

  “韭菜开花一杆心,割掉髻子当红军,保护红军万万岁,割掉髻子也甘心……”宁化县革命纪念馆馆长陈端,唱起了至今流传在宁化的红色歌谣,曹耀尹用力地鼓起掌来,在他的记忆里,这样的歌谣再熟悉不过。

 

山歌里的红色娘子军

  

  1933年,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五次“围剿”正步步逼近,宁化苏区掀起了“扩红突击运动”。扩红突击队深入各个乡村,组织宣传队、文艺队、鼓动队、劝导队进行层层发动。
 

部分娘子军晚年合影

 

  八月上旬,正是韭菜花开的季节,这是农村妇女最习以为常的作物,而在一片金黄的稻田里,在点点雪白的韭菜花中,当年宁化的妇女们,虽然识字不多,却将这些歌词倒背如流。不少宁化妇女,纷纷操起剪子,将头顶盘成髻子的头发剪去,证明与红军“一杆心”。在红军的赤少队员中,女性超过了五分之一——赤少队既是红军的主要来源,又是支前的骨干。她们编织草鞋、运输粮食、抬起担架、救护战士、输送情报,尽自己所能“保护红军”——从1931年春开始,一直到长征开始,宁化为红军筹集了950万斤粮食、大量银元、军衣、超过2万人次的担架队,运输队,成为中央苏区的支前重点县,这群“割掉髻子”的红色娘子军,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力量。


  妻子与丈夫一同参军“保卫苏区有责任,禾口淮土比参军。禾口扩红一千个,淮土一千多两人!”同样在这个时期,另一曲山歌却拗口得多。什么叫“多两人”,是怎样的两人,留在了这首流传八十余年的歌谣里?


  原来,为了完成扩红任务,宁化人民踊跃报名,各乡镇用“比一比”的方式,开展了扩红竞赛。在淮土,新婚的张恩铜,得知隔壁的淮阳、禾口已完成了扩红任务,成为“扩红模范区”,着急得不行:我也要去参军!


  而在一旁的苏秀芹,是他刚过门的娇妻,听到丈夫的话,心中五味杂陈,她不是不愿意丈夫参加红军,但毕竟才刚结婚。见丈夫意志坚决,苏秀芹忽悠丈夫,你尽管去吧,转身出了门,却把大门给锁上了。其实,苏秀芹也是扩红宣传队的一员。走在路上,听到禾口镇扩红1000人的任务已经完成,路过一个戏台,台上恰好在唱“妻送郎君上战场”。苏秀芹受到了震动:我在台上鼓励别人参加红军,为什么自己的丈夫就舍不得?


  与此同时,被锁家中的张恩铜,心急之下,砸窗跳出,飞奔往征兵处。淮土区苏维埃主席告诉他,这里扩红已满千人,劝他回家陪伴妻子,见张恩铜意志坚定,才收下他,“你就是那第一千零一个……”


  “一千零二个!”话音未落,一个嗓门高喊而来。苏秀芹站在门口,手已操起剪子,乌黑的髻子,应声而落。她要和丈夫一同参军。


  这就是“多两人”的由来。那时候的宁化苏区,可谓“兄弟同参军、父子齐上阵、夫妻一条心”,全县总人口13万,有13700多名优秀儿女参与了革命,超过了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这一“红军大本营”,成为了中央苏区闽西北片坚持到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出发长征之前的最后一个县。

 

声音

红军长征精神


是一种“洪荒之力”


特邀讲述人:曹耀尹


福建宁化人,客家文化践行者,独立策展人,厦门市宁化商会副秘书长。

 

在厦门日报“重返长征出发地”活动前,无名小号手的事迹对我们触动很大。如何延续红军长征精神,让工作和生活在厦门的人们了解那个时代的“洪荒之力”?我认为,日报的这次活动,正是对长征精神的一种传承,点赞。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马威】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