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亲历记:虚假整改乱象多
虚假整改背后显问题
部门、企业虚假整改的背后,反映出企业环保意识缺乏、地方政府压力传导不到位、地方环保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等问题。
——部分企业环保意识缺乏,环保违法成本低。督察组在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泰美镇检查一家“三无”养鸡场时,发现这家占地11亩、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的养鸡场,废水通过土渗坑直排地下。当督察人员问到为何渗坑底部没有硬化,如何解决废水直接渗透地下问题时,养鸡场负责人理直气壮地回答,“如果硬化了,我的废水怎么渗透到地下呢?”企业负责人环保意识匮乏的程度令督察组震惊。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金辉说,部分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牺牲环境。有时虽然环保部门对企业罚款,但与企业多年该投入而未投入的环保经费相比,罚款可谓“九牛一毛”,不能起到震慑作用。
——地方责任压力传导不到位,“碰硬”态度不坚决。广东省某地市一位干部坦言,该市生态环保失职追责机制不够完善。市层面虽然出台系列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方案计划,但县区一级未能将环保责任压力有效传导到各个涉环保部门和镇办,生态环保工作“上热下冷”。
泰美镇政府工作人员称,曾经想要拆除这家养鸡场,但是因为受到黑恶势力的威胁和阻挠,一直难以拆除。据中央环保督察组通报,灵武市在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示范区园区整改过程中也表现出 “不担当、不碰硬”的态度,在实质性整改工作基本没有开展的情况下,还擅自于2017年12月对整改任务自行进行销号处理。
——地方环保欠账较多,环境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推进慢。记者采访了解到,广东污水管网建设欠账严重,个别城市连“十二五”规划的管网项目都仍未完成。
金辉说,此次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暴露出一些城市在过去的规划中对环保考量不足,尤其对环保设施的配套规划考虑不足,导致部分环保设施选址难、推进进度慢于目标,部分地方、企业单位通过虚假整改、表面整改,实现“数据达标”。
- 上一篇:教育部:指导教师是查处学位论文买卖、代写行为的第一责任人[ 07-19 ]
- 下一篇:提前看!习近平主席今年首次出访[ 0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