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寨食品为何"横行乡里"?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
2018
07/19
09:28
央视网
“易容术”让人防不胜防
在上海近郊上班的壮壮买早饭时顺手买了一瓶康师傅冰红茶,刚喝进嘴里就觉得味道奇怪,一看瓶身才发现“康师傅”变成了“庞师傅”。“真的太像了,包装一样,价格也一样,我当时根本没发现是山寨的。”壮壮说:“我是早餐摊常客了,早上人多,就没好意思跟老板说。其他饮料也没问题,估计她自己都不知道进到了假货。”
无奈又好笑,壮壮拍了一张照片发到微博上,结果发现了不少类似中招的人。
两个月前,宁波的王晓逸在乡下参加了一场婚礼,带回的喜糖礼盒装饰精美。她拆开一包“奥利奥”,却发现硬得咯牙,仔细一看,包装上却写着“粤利粤”三个大字。“新人们应该也是看错了,不然真挺尴尬的。后来我上网一搜,光‘奥利奥’就有‘粤利粤’‘奥地奥’‘奥利给’等各种山寨名。”她说。
还有“王老正”“王中干”……很多山寨食品仿佛有“易容术”,一字之差往往让人防不胜防,并在农村地区尤为常见。
专家表示,相比城市较为健全的食品监管体系和较强的市民防范意识,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问题更为突出,一些假冒伪劣食品堂而皇之地走进了农村小超市、小卖部。山寨食品不仅涉及商标侵权,还存在卫生不达标、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等问题。
家住湖北的小徐上个月回老家看爷爷,在镇口的小超市买了箱“六颗核桃”饮料。“我一直以为买的是‘六个核桃’,直到朋友圈有人发了张‘六个核桃’山寨版合集,我才意识到自己买了假货。我怕有质量问题,别吃出事,就赶紧让爷爷扔了。”小徐说。
今年3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打击食品生产销售违法犯罪的公告,要求各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和产品抽样检验,重点整治农村市场以及城乡结合部“傍名牌食品”“山寨食品”,发现涉嫌生产销售仿冒品牌的食品要严肃查处。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马威】
- 上一篇:健身那么久,做对了没有?快对照官方指南查查[ 07-19 ]
- 下一篇:暑期亲子游火爆背后:产品同质化严重 质量较虚[ 0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