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梁家河 初心从这里出发

2018
07/09
08:54
央视网

  1974年,习近平挑起了梁家河大队支部书记的重担。

  “我做了大队支部书记以后,一直想找一点推动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有一天我翻到《人民日报》,当时头版有一条消息就是四川省很多地方实行了沼气化,我很兴奋,我觉得沼气这个东西是个好东西。”习近平在接受延安电视台《我是延安人》节目专访时回忆。

  习近平与其他几位同志去四川考察。回来后,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技术员,建成了陕西省的首个沼气池。

  沼气池曾因裂缝无法产生沼气,习近平就带领几个青年,把沼气池里面的水、粪便全部挖出来,然后下到沼气池里,打着手电筒找裂缝。

  1974年7月中旬,沼气池顺利点火,梁家河亮起了陕北高原的第一盏沼气灯,一举打破了“沼气不过秦岭”的谬言。

  在陕北农村,人们通常在河边挖个渗水坑作为饮用水源。这样的渗水坑被当地老百姓叫作“泛水井”,人畜共用,很不卫生。要命的是一旦山洪暴发,泛水井就会淤满污泥,村民无水可吃。

  习近平跟村民商议,在村子中央一块较高的地方打一口水井。“打了很深,才开始见水,那水冰凉刺骨,近平下到井里,两条腿都踩在泥水里,挖下面的泥土和石头,一干就是挺长时间,实在撑不住了再换人。”梁玉明回忆。

  现在梁家河家家户户使用的自来水,就来源于这口井。

如今走进梁家河,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习近平插队时带头修建的知青井。来源:《中国邮政报》

  建沼气,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磨坊……在习近平的带领下,梁家河1974年粮食总产量由1971年的109465斤提高到179946斤,人均生产粮食689斤,一个工日分红七毛二。

  离开梁家河后,习近平依旧心系那里的乡亲,帮助他们通电、修小学、修桥。习近平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这样写道:“延安养育了我好几年,为延安老区农民做点事,是我们应该做的。

  “近平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这可是哪一所高等学府、哪一座象牙塔里都学不到的真东西!”村民王宪平说。

  习近平始终把自己看作是延安人。“插队本身这是一个标志,界定着一个阶段。在插队之前,如果我们有所知所获,我总感觉到了插队以后,是获得了一个升华和进化,个人确实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那么在之后,我们如果说有什么真知灼见,如果说我们是走向成熟,获得成功,如果说我们谙熟民情,或者说贴近实际,那么都是感觉源于此、获于此。

  “脚踏在大地上,身置于群众中,会使我感到非常踏实,非常有力量。”习近平说。

人生的启承点

  有一种牵挂总能穿越千山万水。

  习近平忘不了梁家河,忘不了陕北这块神奇的土地,忘不了与乡亲们共同度过的艰难困苦,更忘不了为民做事的信念与担当。

  “那个时候我就说,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

  从梁家河出发的习近平,无论身处何地,官居何位,心中对于梁家河的乡亲们没有一刻忘怀。他对于梁家河的人民如此,对于全国人民亦是如此。

  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习近平一直将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

  他没有辜负百姓的期许和自己的承诺。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来到陕西考察调研,第一站便是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来源:新华社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马威】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