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七 第一章 水利建设
一、水土流失概况
人口稠密的禾口、淮土两乡是宁化县水土流失重点地区,据查已有一百多年程度不同的流失历史。迄解放初,这两乡水土流失面积约4~5万亩。解放后,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首先是1958年“大跃进”中大量砍树烧炭大炼钢铁,搞“车子化”,办集体食堂,1960~1962年困难时期群众为解决口粮而毁林开荒,以及当时过量的木材采伐,使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迄1966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增至10.2万亩;其次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乱砍滥伐严重,加上全垦造林及造后失管等,进一步加重水土流失,迄1976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骤增到16.5万亩;再次是1979~1982年为发展多种经营,在大力发展茶叶生产中,因缺乏科学安排,不少地方毁林种茶或在陡坡建茶园,茶园面积由1978年的8000亩猛增至4万余亩,有些茶园又造后失管,加上大搞木材小方料生产,森林砍伐失控,森林植被资源遭到再次破坏。此外,建设工程乱挖土石也是水土流失日见严重的原因。据1984年水土流失普查,全县山地水土流失面积已达226516亩,占山地总面积的8.21%。其中强度流失76060亩,占山地水土流失总面积的33.6%。此外还有水田隐匿流失192068亩,占水田总面积的45%(见表7-1)。
7-1 | 宁化县水土流失情况表 | 单位:亩 |
乡 | 土地 | 水土流失面积 | 山地水土流失 | 中度流失 | 强度流失 | 水田隐匿流失 | |||||
轻度流失 | |||||||||||
合计 | 占土地总面积% | 小计 | 占流的总面积% | 小计 | 占流的总面积% | 小计 | 占流的总面积% | 小计 | 占流的总面积% | ||
全 县 | 3611550 | 418584 | 11.59 | 110394 | 26.37 | 40062 | 9.57 | 76060 | 18.17 | 192068 | 45.89 |
淮 土 | 152590 | 89764 | 58.83 | 45022 | 50.15 | 5507 | 6.13 | 27701 | 30.86 | 11534 | 12.85 |
禾 口 | 204688 | 101587 | 49.63 | 36610 | 36.04 | 17619 | 17.34 | 35288 | 34.74 | 12070 | 11.88 |
方 田 | 161698 | 22314 | 13.80 | 7783 | 34.88 | 4512 | 20.22 | 2749 | 12.32 | 7270 | 32.58 |
城 郊 | 336679 | 27508 | 8.17 | 4686 | 17.03 | 563 | 2.05 | 508 | 1.85 | 21751 | 79.07 |
水 茜 | 361929 | 34291 | 9.47 | 4355 | 12.70 | 5495 | 16.02 | 316 | 0.92 | 24125 | 70.35 |
河 龙 | 97436 | 11762 | 12.07 | 1090 | 9.27 | 1168 | 9.93 | 9504 | 80.80 | ||
安 远 | 419978 | 23057 | 5.49 | 2091 | 9.07 | 936 | 4.06 | 832 | 3.61 | 19198 | 33.26 |
中 沙 | 174646 | 12661 | 7.25 | 537 | 4.24 | 338 | 2.67 | 348 | 2.75 | 11438 | 90.34 |
泉上镇 | 338275 | 19716 | 5.83 | 5433 | 27.55 | 1221 | 6.19 | 2020 | 10.25 | 11042 | 56.01 |
湖 村 | 239617 | 18518 | 7.73 | 1745 | 9.42 | 1886 | 10.18 | 3231 | 17.45 | 11656 | 62.94 |
曹 坊 | 291595 | 18770 | 6.44 | 912 | 4.86 | 1365 | 7.27 | 905 | 4.82 | 15588 | 83.05 |
济 村 | 226787 | 15184 | 6.70 | 130 | 0.86 | 620 | 4.08 | 897 | 5.91 | 13537 | 89.15 |
横 锁 | 124583 | 9091 | 7.30 | 97 | 1.07 | 8994 | 98.93 | ||||
治 平 | 204554 | 3377 | 1.65 | 3377 | 100 | ||||||
安 乐 | 276495 | 10984 | 3.97 | 10984 | 100 |
[nextpage]
严重水土流失地域,集中分布在西部的淮土、禾口2个乡及方田乡的村头、方田、朱王、城郊乡的社下、茶湖江等47个村,连片山地水土流失面积达18万亩,占全县山地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1%。其中强度流失面积占全县山地强度流失面积的86.5%,是本县最严重的水土流失区,也是全省有名的水土流失区。
据1984年水土流失普查,截止1983年,因水土严重流失,已使禾口、淮土2个乡50~60年代兴建的7座小(二)型水库和136处山塘淤积泥砂达99.7万立方米。其中2座小(二)型水库和136处山塘因而报废。两乡各条小溪和西溪河床普遍提高1~
据福建省农学院卢程隆教授1986年7月在禾口、淮土多点测试,水土流失侵蚀模数达5265~3031.5吨/平方公里·年,每年平均减少土层1厘米。
严重水土流失区,水缺、山光,以致夏秋季节地表温度最高达
二、水土流失治理
1969年9月宁化县水土保持机构撤销,直至1981年底,治理水土流失工作由林业部门兼管,以植树造林为主。在这12年中,禾口、淮土、方田3个乡共营造马尾松、油茶、油桐等9.7万亩。但由于树种单一和粗放经营以及遭受破坏,截止1982年1月,以往营造林地仅在杨边、大路、桃金、小吴等村保留成林约3000亩左右。
[nextpage]
1982年1月水土保持机构恢复后,采取试验、示范、逐步推广的步骤,先后进行20个课题的科学试验,营造试验林726.5亩,建立包含11个试验项目在内的水土保持示范林1324亩,同时改变群众性分散治理为集中连片分期拨款承包治理。即由联合体、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集体承包或农户个体承包,改变以往不施肥造单一树种为培土施肥“三三结合”,即灌草先行,乔(木)、灌(木)、草相结合,水保林、薪炭林、经济林相结合,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在工程措施方面,由主要抓高标准、高投资工程转变为既抓高标准工程又大抓简单易行工程,使水土保持工程有较快的发展,从1985年起治理范围由禾口、淮土乡扩展到方田乡的方田、村头、朱王和水茜乡的上谢。
1982年~1986年国家为治理水土流失共投资62.7万元,在上述严重流失地区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6万多亩。其中水土保持部门营造以胡枝子为主的乔灌林20167亩,林中套种草9961亩,种果601亩;林业部门营造马尾松、杉木林35692亩;淮土乡竹园村群众集资种植高标准果园230多亩。水土流失区累计封山育林育草68791亩,90%以上农户使用省柴灶和鼓风机,节省柴草近50%,改造50多个砖瓦窑,帮助其以煤代草。经过治理,数年后便卓见成效,“不毛地”、“光头山”已有草、木覆盖,被称“千年矮”的松树,年抽梢达数十厘米,有不少在70厘米以上,已涸竭的泉水也复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