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第九章 自然灾害
2010
01/14
15:44
《宁化县志》
宁化寒害,解放前记载仅8次,其中明嘉靖九年(1530年)九月初二日、清顺治六年(1649年)五月初五日和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三月初三日等三次寒害造成较大损失,其余五次均发生在农历十月至正月之间,仅危害种植面积不大的油菜、蔬菜,冻死少量耕牛,未造成大灾害。
解放后,由于世界气候转暖,宁化受寒害程度较前减轻。但因耕作制度改变,大面积推广双季稻,春播提前,秋收推后,因而较易受寒潮、倒春寒、五月寒、秋寒等寒害。
寒潮 自1958年有实测纪录以来,年均发生一次左右。其中1976年达三次,这年3月18日的寒潮使全县大部分水稻秧苗冻死。寒潮降温值最大的是1969年1月28~29日,24小时内气温下降16.4℃。寒潮出现时间最早的是1976年12月24日,最迟的是1963年4月7日至8日。
倒春寒和冷春 城关多发生在3月下旬~4月上旬,平均约两年发生一次。
五月寒 多发生在5月下旬~6月上旬,平均4.7年发生一次。其中1976年6月中旬和1980年5月下旬~6月初,这两次危害最严重。安远、河龙、曹坊、治平等地较易发生,海拔600米以上地区则经常发生五月寒。
秋寒 大都发生在9月中旬~10月中旬,强度逐次增大。出现最早年份是1966年(9月17日),而出现最迟的年份是1983年(10月22日)。据1958年以来的实测资料统计,造成严重危害的有7年,中轻度危害有17年,从地域上分,禾口、淮土最轻,城关海拔400米以上地区次之,海拔600米以上地区最重。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仕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