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卷四 第四章 农作物种植

2010
01/12
17:36
《宁化县志》

解放前和解放初,宁化农村蔬菜以自给为主,郊区则多上市,品种有韭菜、黄瓜、苦瓜、苋菜、蕹菜、蒲子、豆角、茄子、辣椒、丝瓜、小白菜、萝卜、芥菜、葱、芹菜、蒜和少量的大白菜、甘蓝、薯芋等。其中种植较多是韭菜、大蒜、萝卜,常大量运销禾口、湖村、安乐等地。解放前宁化因无正宗大白菜纯种,又加缺乏栽培技术,只有几户农民种植大白菜,且只在春节前短暂时间有少量上市。农村农民除在园地种蔬菜外,每户都种植一二块水田的薯芋,并套种和间种蔬菜。解放后,城镇居民大量增加,蔬菜的需要量大增,蔬菜生产也随着增长。1957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突破万亩,1.958年达3万多亩。新的蔬菜品种不断引进,冬季甘蓝和大白菜生产大量增加。城关农民生产的蔬菜除当地销售外,也运销本县禾口等较大集镇和清流城关。

  1958年冬人民公社化后,自留地全部收归集体,蔬菜生产大幅度下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仅3525亩。1959年集体种植面积虽达6.2万亩,但因广种薄收,产量低,收获甚微,常难满足工矿企业和机关单位的需要。为解决蔬菜供求矛盾,商业局和湖村、方田、禾口、济村公社均设立蔬菜门市部,经营蔬菜,因蔬菜生产量不足,加上收购价格低于市场,很难收购,无法调节供求矛盾。全县蔬菜生产与需求一度呈现紧张局面。在1960年粮食困难时期,提倡瓜菜代,蔬菜供求就更加紧张,集体种植面积虽仍保持4万亩,但产量低,换茬慢,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城镇农民放在家中的苦荬菜也有乡村农民找上门以斤价1角求购。商业部门蔬菜门市部只好大量向漳州、厦门采购调入蔬菜供应,并和城关公社协商在复兴大队(今翠江镇红卫村)划出茶亭坪农地400亩作蔬菜基地。由三个生产队107户组成清宁县商业局蔬菜农场,设立蔬菜种子门市部向集体组织供应种子,有计划发展蔬菜生产。1962年重新分配给社员自留地后,全县蔬菜种植面积6768(已剔除荒郊瓜地折准的浮夸面积),城关蔬菜生产发展起来后,在蔬菜旺季又常常供过于求,使蔬菜农场社员收益受影响;商业部门实行保价收购,又造成销路困难。后改由红卫、中山两个大队组织蔬菜生产专业队,商业部门有计划地收购供应与专业队自销相结合。1964年起供销合作社农副产品经理部加工厂大量收购萝卜加工萝卜干,品种日益增多,质量不断提高,但因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加工厂加工萝卜干和蔬菜门市部长期亏损。80年代后只剩下商业局蔬菜种子门市部。蔬菜生产品种和种植面积完全由农民自发按市场供求情况安排。1982年全面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后,蔬菜专业队改为承包经营,后又改为租赁经营,蔬菜种植面积保持1万多亩,1985年后逐步扩大,至1987年达4万多亩,市场供应充足,花色品种也日益增多,过去很少或不生产的花椰菜、甘蓝、洋葱都在市场上出现,小白菜、洋白菜(芥蓝包),萝卜等四季都有,鲜香菇、鲜木耳也经常应市。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伍传杰】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