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四 第四章 农作物种植
解放前,主要有晒烟、辣椒(干)、麻类、席草、薏米、荸荠、魔芋、生姜、水果、茶叶等。但除辣椒外,其余均属小量种植,面积小、产量低。解放后,又开发烤烟、莲子、果用瓜、柑桔、磨菇、药材、甘蔗等新产品,并扩大种植面积。特别是进入80年代后,改革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经济作物有了较大发展。1978年种植面积69985亩。1987年种植面积扩大到199659亩。
辣椒 宁化牛角椒,属全国“八大名椒”之一。主要产地在水茜、安远、河龙、禾口、淮土等乡。加工制成的辣椒干,以鲜红、皮薄、透明、味香、脂多、辣度适中等特色闻名中外,畅销港澳,尤受新加波、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地欢迎。50年代,全县每年种植1000余亩,60年代起逐步发展,1964年突破3000亩,1985年达7648亩,创历史最高纪录。单产、总产以1964年最高,亩产
烤烟 始种于1966年,种植面积直到1978年仍在千亩以下。1985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大力发展烤烟生产,并作为发展经济作物的“龙头”。当年种植面积37035亩,产烟叶2834.75吨,总产值达401万元(1980年不变价)。经各方面鉴定,烟叶质量很好,宁化被列为全省烤烟主产区之一。1987年,种植面积扩大到43381亩,烟叶总产3839吨。烤烟生产,起先利用农地小面积种植;80年代初利用双季晚稻秧田(先种烟、后播秧)和农地种植;1985年开始大面积种植,采取“上山进单”的措施(即利用农地和单季晚田,先种烟、后插秧),既不影响粮食播种面积,又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开拓新途径。
晒烟 种植历史比较悠久,解放前种植数百亩,1949年种植968亩,解放后起伏不定,1985年达1560亩,产烟叶85.95吨,1987年种植498亩,总产36吨。晒烟主要在县内由农民自销,商品率很低。[nextpage]
麻类 有苎麻、黄麻、红麻等品种,以苎麻为多。解放后,历年种植面积数百亩至一千亩。1986年大力推广种植(计划筹办麻纺厂),苎麻种植面积扩大到12513亩,黄红麻种植面积114亩,共计12627亩。但因麻纺厂未建成,1987年苎麻种植面积降至7082亩,总产920吨;黄、红麻种植面积154亩。
茶叶 水果 相传泉上延祥孔坑茶叶曾列为贡品。民国36年(1947年)
莲子 1980年始有种植,面积仅19亩。以后逐年发展,1985年增至5599亩,总产量203.6吨。但因价格偏低,1986年与1987年的种植面积分别减为4834亩和3679亩,总产量分别为157吨和132吨。
果用瓜 绝大部分是西瓜,另有极少量甜瓜,1978年前处于年有年无的间歇状态,面积少而不稳。1979年种植面积1235亩,1985年扩大到2747亩,总产量4052.9吨。1987年面积1878亩,总产量2111吨。
甘蔗 解放前极少种植,据1949年统计,全县仅种植28亩。1958年,曾发展到913亩。1971年,试图达到食糖自给有余,共种植4679亩,产蔗58500吨,达历史最高记录。但因气候条件不适应(无霜期短,甘蔗收获期无法延长),以致生产被迫逆退,至1987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仅227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