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第一章 地 质
一、构造运动
宁化县的地质构造演化经历四个旋回和七个构造运动,其中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是重要的造山运动,其余为造陆运动。构造旋回与构造运动划分见表2-1。
1.扬子和加里东旋回(距今8~4亿年)。
在宁化县境内沉积总厚达7000多米的海相碎屑岩夹火山岩,总称加里东构造层。其间经历澄江运动和加里东运动。澄江运动使扬子期地槽略抬升,造成震旦系下统丁屋岭组与吴墩组间的假整合接触关系。它使扬子和加里东地槽发生强烈褶皱。区域变质和混合岩化作用,并导致宁化花岗岩体的大规模侵入。
2.华力西和印支旋回(距今3.7~2.4亿年)
在宁化境内沉积总厚约1800米的海相粗碎屑岩、碳酸盐岩和海陆交互相含煤细碎屑岩建造,总称印支构造层。包括三次构造运动,即早、晚石炭世之间的淮南运动,早、晚二迭世之间的东吴运动,以及中、晚三迭世间的印支运动。淮南运动造成黄龙组与林地组的假整合接触关系,如石灰窑下所见。东吴运动造成翠屏山组与童子岩组间的假整合接触。宁化境内反映为文宾山组角度不整合于前三迭系之上。
3.燕山旋回(距今2.2~0.65亿年)
历经晚三迭世晚期至晚白垩世,发育地层包括文宾山组、梨山组、漳平组、长林组、坂头组、禾口组与石帽山群、沙县组及赤石群,为一套总厚达8000米的陆相碎屑和红色磨拉石建造,总称燕山构造层。包括五个构造幕;
Ⅰ幕发生于中、晚侏罗世之间,表现为上侏罗统长林组与中侏罗统漳平组角度不整合接触。
Ⅱ幕发生于晚侏罗世晚期,表现为坂头组与长林组间的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
Ⅲ幕发生于晚侏罗世末,在地层接触关系上表现为禾口组与坂头组的假整合接触,以及石帽山群上组与下伏老地层的角度不整合接触。
Ⅳ幕发生于早、晚白垩世之间,表现为沙县组与石帽山群间的角度不整合或沙县组与禾口组间的假整合接触。
V幕发生于白垩纪末,因缺失下第三系而使上第三系的佛昙群角度不整合于老岩层之上。
4.喜马拉雅旋回(距今0.65亿年前以来)
发育地层包括上第三系佛昙群和第四系全新统。
新构造运动某些断裂的深切活动导致基性岩的喷溢、全区剧烈的隆起以及历史上的地震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