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四师是从闽西这块红土地上诞生的一支成建制部队,几经战火洗礼,成为一支骁勇善战、战功卓著的英雄部队,被誉为红军中的“钢铁之师”。在湘江战役中,红军第三十四师奉命担任全军总后卫,与多于十几倍的敌军浴血鏖战,大部壮烈牺牲,血染湘江。这支英雄部队卓著的战功、惊天的壮举,让笔者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怀着对英雄的敬仰、烈士的缅怀、历史的责任,促使笔者凝思回首历史,穿过时空隧道,聚焦追记红军第三十四师几十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战斗历程。
在纪念建军80周年之际,作为党史战线的一名新兵,在尘封的史海中追寻那段光辉历史的时候,有一支英雄部队久久吸引住笔者的目光,这支英雄部队就是被誉为“钢铁之师”,几经战火洗礼,以骁勇善战、战功卓著而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四师。这支英雄部队从诞生之日到退出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序列,在炮火纷飞、如火如荼的三年多峥嵘岁月中,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热血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各个战场上千里转战,纵横驰骋;在长征路上担任全军总后卫,节节阻击追兵;在湘江战役中浴血鏖战,血染湘江;突围后一路孤军奋战,虽败犹荣。
红土地诞生的英雄部队
回首70多年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闽西这块红土地上,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战争,至1931年底,闽西十几个县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建立苏维埃新中国,无数闽西优秀儿女为了革命理想,毅然别离父母兄弟,坚定走出闽西大山,一心投入革命怀抱。在闽西这块红土地上,诞生了许多英雄红军部队。在许多英雄红军部队中,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四师也是在闽西这块红土地上诞生和成长的。
1933年3月,第四次反“围剿”战争胜利后,中央苏区发展到赣东、闽北一带,并与闽浙赣苏区打通了联系。为巩固和发展苏区,粉碎蒋介石更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中革军委指示各地将地方红军部队整编成红军野战部队。1933年6月,在闽西上杭县旧县一带,由红十二军军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主持,将福建军区所属的红军第十九军之第五十五师、五十六师、五十七师,整编为红军第三十四师,第一任师长周子昆、政委由谭震林兼任。全师下辖第一○○团、一○一团、一○二团,第一○○团团长韩伟、政委范世英,第一○一团团长陈树湘、政委杨一实,第一○二团团长吕贯英、政委程翠林,每个团下辖三个营,每个营下辖三个步兵连及一个机枪连,每个连130—140名指战员,全师约5000余名指战员,归属红十二军建制,编入红一军团战斗序列。
红军第三十四师的前身,原为福建地方红军部队,经过几次整编。1933年3月,在闽西上杭县石圳潭一带,由福建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谭震林主持,将红军独立第七师、第八师、第九师、第十师,加上赣东北的独立团,整编为红军第十九军,军长叶剑英、政委杨尚昆,下辖第五十五师、五十六师、五十七师。独立第七师于1932年8月在宁化县城成立,由福建军区独立第五团和宁化独立团合编而成,师长陈树湘、政委范世英;独立第八师于1932年9月在龙岩县城成立,由龙岩和永定独立团合编而成,师长韩伟(后游瑞轩)、政委简载文(后范世英);独立第九师于1932年11月在长汀县城成立,由长汀和连城独立团扩编而成,师长陈树湘;独立第十师于1932年12月在武平县桃溪小澜成立,由杭武独立团和武平独立第二团合编而成,师长张荣发、政委张平凯。
红军第三十四师经多次休整补充,绝大部分为闽西子弟兵(少数赣东北子弟兵),其中一个团是纯宁化籍子弟兵。他们从小在闽西这块红土地上土生土长,熟悉周边地理环境,加上经过土地革命,战斗热情高涨,战斗意志旺盛,战斗作风顽强,能攻善守,敢于同敌人拼刺刀、打近战、夜战和肉搏战,成为当时中国工农红军中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部队。尤其是在宁化县城成立的独立第七师,在整编前活动于闽西宁化、清流、归化地区,在打击地方反动民团、大刀会、红带会、童子军等刀团匪方面取得很大战绩。作战时常用浸湿的棉被抵挡敌人的子弹,往往出奇制胜,被称为“被牌部队”,在宁清归一带名声大振,打出了军威,敌人一听到独立第七师便闻风丧胆,逃之夭夭。敌人编了一首顺口溜:“红独七师,猛如雄狮,当者披靡,顽抗伏尸”,从敌人的口中便可知独立第七师的战斗力非同一般。
驰骋疆场炼成“钢铁之师”
红军第三十四师诞生后,就和兄弟部队一道,纵横驰骋在中央苏区千里战场上。先后参加了许多战役战斗,不管是配合兄弟部队作战,还是独立作战,都表现出过硬的良好军政素质,在硝烟弥漫的福建、江西、闽赣省三省各个战场上,以骁勇善战闻名于红军部队,在许多战役战斗中屡立战功,曾被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誉为“钢铁之师”。
1934年1月初,东方军和红七军团奉命第二次入闽作战,红军第三十四师参加了攻打东线战略要地闽中沙县县城的战斗,全歼守敌卢兴邦新编五十二师的两个团和师直属队,除击毙外,俘虏敌1300余人。沙县战斗胜利后,红军第三十四师与第十九师奉命驻守沙县县城。同年2月,红军第三十四师奉命开往宁化、清流、归化一带消灭地方反动刀团匪,发动群众建立地方红色政权。之后,红军第三十四师又奉命北上,参加江西南昌东南地区的浒湾战斗,负责担任增援作战任务。战前,中革军委对红军第三十四师领导进行了调整,由彭绍辉任师长,程翠林任政委,袁良惠任参谋长,朱良才任政治部主任。浒湾战斗中,由于守敌顽强,敌人增援部队赶到,未能攻克浒湾,我军主动撤退。撤退时,红军第三十四师奉命归属红五军团指挥,掩护红一、红五军团安全撤出阵地。
1934年3月初,红军第三十四师随红五军团在闽赣省黎川县城以南的团村一带进行设防,阻击敌汤恩伯纵队向南进攻。在团村这一战,该师坚守阵地连续作战六、七天,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给敌予有效杀伤。1934年4月下旬,红军第三十四师奉命坚守闽赣省泰宁县城。战前中革军委任命陈树湘任师长、王光道任参谋长、刘英任政治部主任。进攻泰宁的敌人是蒋介石主力汤恩伯纵队的八十八和八十九师,战斗打得十分激烈,该师全体指战员同仇敌忾,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并给敌予重创,终因敌强我弱,该师奉命撤出泰宁县城。1934年5月初,红军第三十四师奉命在泰宁县梅口地区设防,阻击敌人向闽赣省建宁县进攻,该师利用有利地形,打退敌人多次冲锋,坚守阵地数日。从梅口撤出战斗后,红军第三十四师奉命开往赣东南,先后参加了广昌县高虎脑、驿前战斗。
临危受命担任后卫重任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重兵,分东、南、西、北四路围剿军“围剿”中央苏区,中央“左”倾领导者却顽固的推行和坚持错误主张,先是采取“全线出击、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冒险进攻军事战略路线,继而采取“阵地战、堡垒战”的消极防御军事战略路线,导致中央红军在各个主要战场上节节失利,完全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至1934年9月,中央红军被压缩在瑞金、兴国、于都、宁都、石城、会昌、宁化、长汀等八个县县城和县城之间及其周围的狭小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