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二十六 教育 第一章 学校教育
民国33年(1944年),城东、城南两所中心小学各附设一个幼稚班,幼儿50余人,教养员2人。1952年,这两个幼稚班改幼儿园,入园幼儿增至80余人。1957年发展到4个班,教师增为5人。园址在小溪边原天主教堂(今师范附小教工宿舍)。同时发展民办幼儿园3所,5个班,民办教师5人,入园幼儿144人。1958年贯彻“勤俭办园,全民办园”方针,在城关成立中心幼儿园,在农村办起全日的民办托儿所、幼儿园和农忙时托儿所,当时全县有207所,368个班,在园幼儿5658人,入园率41.5%,有教师129人,保育员518人。这时基本上社社队队都有托幼园组,但多系一哄而起,到1960年便陆续调整停办,仅保留城关、泉上、禾口和安乐4所公办幼儿园,计10个班,在园幼儿326人。当时采用苏联幼教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教学秩序良好,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先后被迫停办。城关中心幼儿园的校舍自1968年被洪水冲倒后没有修复。
1976年4月县化肥厂创办一所幼儿园。入园幼儿27人,教养员2人。并投资5.5万元盖校舍,占地
1979年全县公办、民办托幼园所计65所,73个班,在园幼儿2590人,教职工78人。福建革新机器厂幼儿园被福建省国防工业厅评为“三八红旗集体”。1980年,县成立幼教工作领导小组,设幼教办公室,配专职干部,贯彻“三教工作”一起抓。1981年,全县幼儿园141所,162个班,入园幼儿4070人,入园率11.5%。同年1月,国家教育部、卫生部颁发《幼儿卫生制度》。10月国家教育部颁发《幼儿教育纲要》。县先后召开幼儿教育研究会、幼儿教育现场会和托幼工作表彰会,禾口学区等单位被三明市评为教育先进单位。1982年泉上镇自筹资金3万元,淮土乡采用“三个一点”(省县乡三级拨款)办法,分别建1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同年9月三明市教育局、市妇联组织全区幼教工作大检查。10月县教育局组织全县幼儿教师学习《幼儿教育纲要》,1983年4月组织部分幼儿教师赴沪、杭参观学习。7月请回乡探亲的华东师大讲师主讲《幼儿教育纲要》和语言科教学法。1984年县举行幼儿教师六项技巧比赛,同年6月县教育局组织公办幼儿教师赴榕参观学习。10月召开托幼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经验交流会。1985年4月湖村乡投资2.8万元,兴建1所乡中心幼儿园,占地
[nextpage]
幼儿园招收3~4岁的幼儿为小班,招收4~5岁的幼儿为中班,招收5~6岁的幼儿为大班。在农村,一般是每个村只办1个混合班,招收5~6岁幼儿,学习1年或2年。
幼儿园的教育任务,保证幼儿必要的营养,做好卫生保健工作,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发展其基本动作,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机体的功能,增强体质,以保护和促进其健康,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求知欲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幼儿园向幼儿进行初步的“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教育,培养他们团结、友爱、诚实、勇敢、有礼貌、守纪律等优良品德,培养文明行为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幼儿园上课以游戏为主要形式。上课时间随着幼儿年龄逐增,每周6~12节,每节15~30分钟。
附:县实验幼儿园简介
县实验幼儿园,1982年10月动工兴建,1985年8月竣工,9月启用。园址角头街,占地
为庆祝1985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县直机关干部、职工集资1万余元,添置大风车、航天飞行器、联合运动器、音响转椅、荡椅、翘翘板、风琴(6架)以及课桌椅、床铺等,设备趋于新颖完善。当时,办有4个班,入园幼儿195人,教师11人,其中幼师毕业7人。1987年办有6个班,在校幼儿277人,教职工21人,幼师毕业者近半。
- 上一篇:第一节 县学 社学 书院 私塾[ 04-16 ]
- 下一篇:第三节 小学教育[ 0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