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卷二十六 教育 第一章 学校教育

2010
04/16
11:12
宁化县志

一、县学

宋建炎三年(1129),知县施禔建儒学于正东门。淳熙十一年(1184)始迁儒学于翠华山之南,曾数易其址。明洪武间(13681398),教谕、训导各1人,主持孔庙祭祀,宣扬儒家经典及皇帝的训诫,教诲和管束所属生徒。至科举废,县学停。

二、社学义塾

明太祖诏天下每50家设社学1所,延请有学行的秀才训迪军民子弟。不久废除。正统间(14361449),御史杨春始奏民间子弟令入社学,讲读《大诰》孝顺事实、四书经史之类,以备选补生员名缺。嘉靖十一、二年(15321533)宁化知县莫大德奉文建社学6所:一在太平巷五王庙,一在东门外五通庙,一在塔下街夫人庙,一在西门祐圣堂,一在安远司前,一在石牛驿侧。当时会同里有义民张亨驯捐地、卢瑞银募田建义塾于滑石铺宜生桥边。清雍正二年(1724)在兴善、龙下两里新设社学各1所。光绪十五年(1889),知县武颂扬在城区设义塾3所。每所费钱三十千文,考选贡廪增附教读,已俱废,不复知其名。

三、书院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知县潘时宜,把山川坛左旧射圃之址,改创为书院,作为诸生藏修游息之所。万历十年(1582)废。清康熙九年(1670)复建。后圮。乾隆八年(1743)就旧县丞署创建云龙书院,邑人贾文兆捐银700两。乾隆三十二年其子辉生重建书舍55间,费银1200两。道光、光绪年间(18211908)其孙及玄孙又重修。宣统间(19091911)改为县立高等小学,迭有修葺。雍正七年(1729)奉文设正音书院于县城南侧。乾隆五十六年知县毛振翮在县城隍庙右边(今县体育场南端)创建诚正书院,已俱废。

  在乡村的书院有:清乾隆年间(17361795)童学蕴等倡建翠峰书院于石牛驿(今双石小学地址)。嘉庆年间(17961820)陈励堂在湖村巫坊、张亨亭在店上创办过思乐书院和牖民书院。光绪八年(1882)巫桥祖、官儒林在泉上创办毓秀书院,后改为泉上学堂。光绪二十三年(1897)知县邹经镕与西乡绅董募资建道南书院于禾口,后改为道南高等小学。

四、私塾

私塾历史悠久,始于何时失考。私塾有蒙馆、经馆之分。蒙馆谓之启蒙,招收八九岁儿童入学,注重识字和写字。主要读本有:《三字经》、《四言杂字》、《百家姓》、《千字文》等,老师只教读,不讲解。经馆亦称通讲,招收曾受启蒙教育的青少年就学,通常讲授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同时要求学生习作对子、诗词和文章。民国期间,政府曾多次下令取缔,但边远农村依然开设。民国24(1935)全县有私塾52所,塾师52人,学生513人。翌年增为65所,塾师65人,学生1187人。有些乡村小学,师生备有两套课本,新旧并举,直到宁化解放后私塾才停办。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伍传杰】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