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德国小镇居民自称“中国人”,春节过了90多年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姑苏的冬夜,拙政园里,昆曲《牡丹亭》,曲调婉转细腻,余韵悠长,与苏式园林相得益彰。
挑灯夜看,其池多曲,其境柔和,芊芊错错,东方美学娓娓道来。任谁在这明朝的园林,听着明代的名曲,都会有一种梦回明朝的感觉。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为江南重镇,桑蚕养殖与纺织业造就了一方财富神话。加之临山傍水,气候宜人,交通发达,自古以来,不少官宦和读书人在此购置田宅,兴建园林。如今,苏州已经成为了“百园之城”。
2004年,大学教师王惠康路过苏州东山,步入了一座已经被改建为羊毛衫厂宿舍的园林建筑内。为了居住更多的人,砖墙将两进的园子切割得面目全非,白蚁则将木梁都蛀塌了。“鬼屋”是王惠康给出的形容词。
老屋衰败,唯有两棵古腊梅树始终保持着300年前的活力。
但王惠康却感受到了其中的价值。在卖掉了为儿子准备的婚房之后,王惠康花费三百万元买下了这座两进的宅院,随即又花费四五百万元对嘉树堂加以修缮。
把花园建在房子里,是人们能够想象得最为理想的居住环境。王惠康将原先600多平米的住宅拆除了一半,将面积留给了奇石、树木、花草、水体,恢复了这座苏式古宅原本的样貌。
此后十年,上班、下班,生活、休憩,成为了王惠康夫妇在这栋300年的老宅里的日常。每当元旦,两颗古腊梅的香味和一片金灿灿的黄花,便是对他们的付出最好的回报。“不能只有居住”,是王惠康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不过,再美的园林不及现代建筑舒适,却是不争的事实。重金改造修复的老宅在寒冬里需要靠烧炭来取暖,嘉树堂能否得到儿子儿媳的喜爱和接纳,十多年前卖掉了金鸡湖畔的景观学区房是否是明智之举,这些都始终困扰着王惠康。
但在薛林根看来,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
薛林根和父亲薛福鑫都是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过去的几十年中,他们参与了拙政园、沧浪亭、网师园、耦园等多个苏州园林工程的修复工作,在苏州的园林中留下了经典无数。
从亭台馆舍之美到意境营造之妙,从雕镂刻画到布局擘划,漫步于苏州园林,一半人工,一半天然,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也奠定了苏州古城的淡雅基调。这都得益于匠人们的精雕细琢。薛林根如今已经72岁,他依然当着泥瓦匠,,向徒弟们和儿子传授着古建技艺。
薛林根坚信,园林要几百年,几千年地传下去,而匠人们的手艺也要几百年,几千年地传下去。
风情万种的昆曲,温婉细腻的苏绣,“浇头”考究的苏式汤面,是属于苏州水乡的精致和讲究。
斑驳的粉墙黛瓦,古朴的小桥流水,这些浸润着古老文明的技艺还有生活方式,幸得有人欣赏,必将代代相传。
尽管选择住在现代住宅之中,王惠康的儿子王之石还是很理解父亲,一家人时常在嘉树堂聚餐。“其实我觉得我爸爸很有品味。”王之石认为园林里的花草树木都是园主人品格的体现,“像我父亲他就是这个里面的一部分,他也是贡献了一部分的园林的文化。”
- 上一篇:浙江最低调的宝藏城市,山水秀丽古迹众多,环境好风景美适合旅居[ 02-10 ]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