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化:荒山变青山 油茶果飘香
宁化县曾是福建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之一,为有效推进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探索水保生态产业路径,宁化县积极推动将水土流失治理与油茶产业发展相融合,建设水土保持型生态油茶林,让昔日荒山化作了守得住青山、留得住财富的“金山”。
近日,走进位于石壁镇江家村县水保生态建设有限公司的油茶种植基地,只见油茶树上挂满了一颗颗饱满的茶果,农户们穿梭在茶树间,熟练地采摘着油茶果。

“基地总共种植油茶600余亩,可采收油茶鲜果约8万斤,产值可达30余万元。从霜降就开始采摘,聘请周边的农户帮忙,一天需要50至60人。”宁化县水保生态建设有限公司负责人罗忠介绍。
宁化县水保生态建设有限公司的油茶基地广泛分布于石壁镇江家村以及淮土镇的吴陂村和田背村,这些区域属于典型的紫色土丘陵侵蚀地带,土壤主要由紫色页岩构成,土层浅薄,保水性差。然而,这片土壤却富含钙、磷、钾等矿质养分,极为适宜油茶树的生长。由此榨取的茶油色泽浓郁、香气扑鼻。2013年,为推动该地区紫色土水土流失治理,示范推广水保生态产业路径,县水保中心创新治理模式,把油茶产业作为治理水土流失、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通过这一模式,成功打造了油茶示范基地,并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实施油茶规模化种植。目前,已建成石壁溪背、陂下,淮土田背、梨树、磜下,曹坊坪上等10余片水土保持生态油茶示范林,治理面积超过5万亩。

“传统油茶山地的种植方式主要是采取顺坡垦复,如果遇上雨季会加速水土流失。宁化创新采用开挖“鱼鳞坑”和“山边沟”等方式种植油茶,这种做法呈半月形,外高里低,形如鱼鳞,在坑内种油茶,可保土保水保肥。”宁化县水土保持中心副主任杨扬说。
水保生态油茶示范林为当地带来了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油茶树不仅能有效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油茶种植、经营管理和深加工产业发展还带动了群众就近就业和产业增收。昔日的秃岭荒山,如今已变成了“金山银山”。小小的油茶籽,不仅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问题,也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目前,宁化县种植油茶20万亩,每年给林农带来直接效益达8000万元。
记者 夏淑珍 张煌鹏 通讯员 彭石花

- 上一篇:宁化:开展福建省第30届“环卫工人节”系列活动[ 11-03 ]
- 下一篇:宁化开展“围湖夜话·梦回宁化”网络达人创作营活动[ 11-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