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笔写千年,伊秉绶文化的多维绽放
六月的申城热浪蒸腾,位于上海市嘉定区的陆俨少艺术院内墨香沁人。“伊秉绶奖”海内外隶书书法篆刻作品巡展第四站在这里展出,持续至该月底。165件作品涵盖简牍帛书、两汉碑刻、清代隶书等多种风格,书法爱好者纷至沓来,展厅内每日人流如织。
这场巡展缘何魅力非凡?答案藏在清代书法大家伊秉绶的笔墨之中。
伊秉绶,字组似,号墨卿,晚年自号默庵,其隶书艺术独树一帜,以“遥接汉隶真传,能拓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的磅礴气象,开创了隶书艺术的全新境界,后世尊称为“伊隶”。
清代隶书的集大成者
1754年,伊秉绶出生在宁化一个书香门第。宁化,这座古老的县城宛如一颗明珠,山水灵秀,文风昌盛。自幼,伊秉绶常常穿梭在老街小巷中,聆听先辈们的教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展现出“过目成诵”的天赋。
伊秉绶常以树枝为笔、沙地为纸临摹碑帖,少年时便因“工书法、通经史”闻名乡里。乾隆五十四年,35岁的伊秉绶赴京赶考,凭借一手稳健的隶书和经世致用的策论打动考官,中进士,踏入仕途,自此开启了“以笔为戈,以墨修心”的传奇人生。
在京期间,伊秉绶与纪晓岚、刘墉等文坛巨擘相交。他常与友人在琉璃厂切磋书艺,某次临摹《张迁碑》时,刘墉驻足良久,赞叹道:“此子笔下有古意,他日必成大器。”这段京华岁月,既让他的书法融入了文人雅趣,也培养了“以民为本”的为官理念。
据传,伊秉绶的书法革新,源于一次偶然的“误笔”。相传他在临摹《郙阁颂》时,不慎将墨汁泼在宣纸上,晕染的墨迹竟让笔画呈现出“屋漏痕”的效果,由此顿悟“以篆入隶”的笔法奥秘。此后,他摒弃汉隶的波磔之姿,以篆书中锋写出粗细均匀的线条,结体上突破扁平造型,创造出“方整茂密、墨气沉雄”的新风格。
伊秉绶隶书的历史地位,在后世书法家的传承与创新中得到充分印证。近现代书法家沈定庵的隶书方圆结合,有雄强之气,这得益于伊秉绶隶书之影响。现代书法家黄葆戊擅长隶书,用笔劲健,体式雄浑,也是受伊秉绶隶书之启。陈吉更是痴迷于伊秉绶的隶书,深入其中,写出极其当代气息的“伊隶”,在厚重中见轻灵,于现代书法语境中延续伊隶的艺术精神。
2024年是伊秉绶诞辰270周年,宁化县以此为契机,举办了伊秉绶诞辰27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伊秉绶奖”海内外隶书书法篆刻作品展便是其中一项,自3月面向全国各省及海外征稿,至6月截稿时收到来自国内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和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3139件作品。经过严格评审,共评出152件作品入展,其中10件作品获奖,10件作品获提名奖,另有104件作品入围。
宁化县文联主席张瑞兰介绍,投稿的作品以伊秉绶有关的诗联文赋为主,取法涵盖简牍帛书、两汉碑刻、摩崖、砖瓦铭文、题记、清隶等,展现了隶书的正大气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下书坛隶书创作的整体风貌,被称为全国隶书界的“小国展”。
刀笔为媒“溯”金石
2024年9月19日,经过前期精心筹备,“伊秉绶奖”海内外隶书书法篆刻作品展,在宁化客家书法创作基地进行首展。现场展出了152件入展作品和9件特邀作品。
当日,伊氏宗亲代表,获奖作者代表,全国各地的书法家,宁化县书法爱好者等200多人齐聚一堂,共赴这场书法文化盛宴。
来自江西婺源的获奖代表金伊黎,因偶然的机会结缘书法,多年来逐渐将爱好变成了生活。“伊秉绶隶书以宽博、方正的结构所制造的张力来彰显气势,以点线的肥瘦、虚实变化来暗示布局的生动,让我印象深刻。”金伊黎表示,这次参展经历让她不仅收获了奖项,还结识了天南地北的书友。
现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让书法爱好者流连忘返。“难得能一次看到这么多优秀的隶书书法篆刻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韵味与时代创新。”宁化县书法爱好者刘志武呼朋唤友前去观看了好几次。
宁化县文联副主席廖伙珠介绍,活动当天还举办了《正大气象——从“伊秉绶奖”海内外隶书书法篆刻作品展浅析当代隶书现状》的专题讲座和体验名人足迹追寻线路等活动,让市民在笔墨间感受伊秉绶的艺术与人格魅力。
八闽共赏,古今对话。2024年10月24日,“伊秉绶奖”海内外隶书书法篆刻作品巡展第二站,在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开展。福建省书协评价,这些作品“根植传统又具时代审美”,恰如伊秉绶当年创新隶书,打破清代馆阁体桎梏的探索精神,代表了当下隶书创作的高水准。
福州站展览持续至2024年11月4日,展览期间,市民游客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每天有6000多人进馆参展,受到了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
距离宁化千里之外的扬州,与伊秉绶有着一段不解之缘。1805年,伊秉绶来到扬州任知府,为官以“廉吏善政”著称,他赈灾救民,宏奖文学,有“文章太守”之称。1807年,伊秉绶因丁忧离开扬州。1815年秋,伊秉绶前往京城补官途中,在扬州不幸因病辞世。扬州人民怀思不衰,以之配祀宋欧阳修、苏轼及清王士祯,称“四贤祠”。
历经百年,跨越千里,2024年12月5日,“伊秉绶奖”海内外隶书书法篆刻作品巡展(扬州站)在扬州博物馆开展。扬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朱红林说:“隶书是扬州书坛当前的一个短板,在家门口能够零距离和全国的隶书大家学习,很有意义。”
金风玉石,续写情缘,扬州站的展出持续到今年1月5日。三明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纪任才表示,此次巡展是两地文化交流合作成果的一次展示,在重温伊秉绶诗文书画、体悟其敦笃崇实之精神的同时,续写情缘,共同打造两城文艺和文旅发展“朋友圈”。
从三明宁化到上海嘉定,目前“伊秉绶奖”已巡展四站,以书法为纽带,连接历史与当下、本土与国际。它不仅是对一位清代艺术家的致敬,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千年翰墨薪火相传
盛夏时节,步入宁化县翠江镇红卫村五星路蜿蜒的巷道,一座青砖黛瓦的清代建筑静静伫立——这里便是伊秉绶的故居。时光流转,这座承载着文化记忆的古建筑,如今正以崭新面貌续写千年翰墨的传承篇章。
2023年4月,宁化县启动伊秉绶故居修缮工程,投入150万元,以“修旧如旧”的匠心,系统规划、精细修复。修缮后的故居,不仅完整保留了伊秉绶生活、创作的场景,更成为一座鲜活的文化展厅。馆内陈列着书法真迹复刻版、珍贵生平史料及前沿学术研究成果,吸引着各地游客与文化爱好者纷至沓来,在古朴的庭院与笔墨间,感受伊秉绶文化的深厚底蕴。
校园是文化传承的沃土,更是培育新生力量的摇篮。宁化县全力打造“墨香校园”品牌,将伊秉绶书法艺术深度融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全县多所学校开设书法特色课程,以伊氏隶书为范本,邀请书法名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课堂,通过临摹经典、精讲笔法,让传统书法艺术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同时,定期举办“伊秉绶文化节”“书法临习大赛”“诗词诵读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伊秉绶的艺术精神与人文情怀。
宁化县城东中学七年级学生潘钰轩自四年级起研习伊隶,已连续斩获宁化县第四届、第五届“伊秉绶杯”隶书临习大赛最高奖项。“临摹先生的字帖,我不仅掌握了藏锋起笔、中锋行笔、自然收笔的技巧,更体会到传统书法的气韵之美。”潘钰轩分享道,“尤其是捺画的处理,看似简单却蕴含章法,让我深深着迷。”
以古鉴今,守正创新。如今,宁化县成为全国第五个、福建省首个“全国书法教育示范区”,22所学校获评“福建省书法教育示范校”,8所学校入选“全国书法示范校”。每两年一届的全县中小学师生伊隶临习大赛,至今已成功举办7届,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书法新苗。
从上海展厅到宁化的街巷与校园,伊秉绶文化不再是故纸堆里的文字符号,早已化作青砖黛瓦间的历史回响,融入孩子们挥毫泼墨的成长轨迹中。
更令人欣喜的是,宁化县的客家名人文化传承并非单打独斗,而是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教育发力的合力。从全国首个省级“书法教育示范区”的荣誉,到持续七届的师生临习大赛,这些成果背后,是一座城市对文化根脉的珍视,更是对“以文化人”理念的坚守。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不被时光冲淡?或许答案就藏这些有力的实践中——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将文化融入生活、扎根教育、激发共鸣,才能让千年翰墨的薪火永不熄灭,让古老文明在传承创新中永葆生机。
记者 雷露薇

- 上一篇:宁化:客步户外开足马力生产[ 07-21 ]
- 下一篇:宁化:加快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 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