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宁化:科技特派员送“技”到田 竹荪产业“撑”起富民路

2025
04/22
07:48
宁化县融媒体中心

暮春时节,宁化县湖村镇的竹荪种植基地里,一朵朵洁白如雪的竹荪破土而出。省级科技特派员高允旺正蹲在田垄旁,手把手指导农户调整培土厚度:“垄宽控制在1.2米,覆土再加5厘米,产量能涨三成!”


在田间地头,科技特派员高允旺认真解答种植户问题。陈郅文摄


“土专家”破解“培土密码”


湖村镇气候温润,竹荪种植历史逾五年,却因技术粗放、管理粗犷,亩产长期徘徊在150斤。2024年春,镇里请来“竹荪大王”高允旺——这位扎根基层40年的农技专家,曾独创“三增加、建堆发酵”技术,用竹屑替代木屑降低成本,带领5省23县9万农户实现人均增收3480元。


“机器培土厚度不均,菌丝容易缺氧死亡。”在菇菇旺家庭农场,高允旺一针见血指出症结,他抄起铁锹示范:“发酵料堆要像蒸馒头,温度控制在65℃才能灭菌增肥。”针对当地红壤特性,他开出“营养方”:每亩增施尿素15公斤、草木灰200公斤。农场负责人伊佳伟豁然开朗:“原来科学种菇,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云课堂”培育“田秀才”


“江西商户的菌种报价比我们低三成,群里谁有靠谱供应商?”夜幕降临,高允旺的微信群里消息不断。这位60岁的“老把式”早已玩转数字化:组建2个500人技术群,每日推送病虫害图谱、市场行情;开设短视频账号,录制《竹荪种植十大误区》系列课,播放量超百万。


“这次来湖村镇,我拉了5个种植大户到我的群里,大家在群里互相沟通、互相学习、互相交流。”高允旺说。


在湖村镇,科技特派员的“传帮带”已成体系。省农科院驻村书记刘新永搭建“专家智库”,15名科技特派员覆盖竹荪、制种、林下经济等领域;镇党委推行“党支部+基地+农户”模式,培育50名“土专家”“田秀才”,让技术落地生根。


“小竹荪”撬动“大产业”


科技赋能下,湖村竹荪产业实现质效双升:2024年种植面积扩至100亩,平均亩产突破200斤,较2019年增长33%;年产鲜菇15万公斤,通过冷链直供沪杭高端市场,产值达450万元。更可喜的是,产业链条持续延伸——废弃菌包加工成有机肥反哺农田,竹荪烘干车间吸纳60名留守妇女就业,户均年增收2.8万元。


站在智能温控大棚前,高允旺望向连绵菌垄:“只要菌种优质、技术到位,亩产220斤不是梦!”这位行走田埂40年的老科技特派员,依然保持着对土地的炽热。而在闽西红土地上,更多“科技伞”正为乡村振兴遮风挡雨。


记者 黄尉峰 吴鑫 陈郅文 陈凯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作者:黄尉峰 吴鑫 陈郅文 陈凯】 【责任编辑:张惠川】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