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电视机演绎的多彩山海情
宁化城区南大街车水马龙,很少有人注意到街旁一栋五层的楼房。然而,老一辈宁化人都知道,它就是当年上海新歌无线电厂与宁化二轻局联营的电视机厂——福建沪宁电视机厂旧址。
沪宁电视机厂,这曾是一个令宁化人骄傲的名词。
从1985年到1990年,电视机厂共生产新歌牌黑白电视机近十万台,为宁化工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个旧址记录了那个时代、那群人的奋斗和青春,也记录了宁化与上海交流合作的故事。
近日,记者走访了当年在厂里工作的职工。随着他们的讲述,当年沪宁电视机厂的时光片段逐渐浮现出来。
53天建好电视机厂
今年85岁的孙万春,1984年任宁化二轻局局长,回忆起当年情形难掩激动之情。他刚到任时,二轻系统企业少、效益差,职工有五六百人。要生存、要吃饭,怎么办?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城区遇到原县无线电厂的职工黄绪天。黄绪天此时已辞职,在上海新歌无线电厂当学徒。
黄绪天向孙万春介绍了新歌无线电厂的情况,并提议引进生产电视机业务。
经过认真商讨,两人一拍即合。
在黄绪天牵线搭桥下,1984年12月,二轻联社派出一名副主任前往上海新歌无线电厂,邀请厂长郦宝法来宁化考察。 经过几天商谈,12月19日,上海新歌无线电厂与宁化二轻局签订了联营协议书,筹建一条年产二万至六万台14吋黑白电视机的组装生产线。技术由上海方提供,利润双方按约定分成。
“上海人选择‘路隘林深苔滑’的宁化来建厂,一是看到县里重视;二是宁化有三个无线电厂,有良好的配套。”孙万春说,上海厂之前曾到浙江等地考察,却选择宁化山区,原因就在于此。
建厂之初,没启动资金,就找建设银行贷款5万元;没厂房,就将刚落成不久的新办公楼第四层和第五层改造而成;没工人,就在大街张贴招工广告,挑选15名考试成绩好的工人,到上海新歌无线电厂培训。
今年60岁的江祖裕对招工细节记忆犹新。当时,招收工人要求是居民户口,他是农业户口,因考试成绩好,被破格录取。
首条生产线由上海厂方提供图纸。孙万春调动二轻系统的木具厂、铁器社等企业的工人,每天加班加点到晚上十一点。生产线建好,此时已近农历年底,为加快进度,争取春节前投产,电视机厂请求上海厂方派驻技术员指导投产。
郦宝法不相信宁化能这么快建厂。经孙万春软磨硬泡,上海厂方才派技术员过来指导。
经过53天夜以继日奋战,1985年2月14日,电视机厂投产,当天生产了100台黑白电视机。
“宁化速度”受到上海厂方的赞许:“这样的速度在上海也很难做到!”
为了宣传造势,电视机厂派出人员敲锣打鼓,给城关每所学校各送一台电视机。从此,南大街变得更热闹了。每到上下班时段,整条街瞬间变得拥挤,这样的场景每天定时上演。
资料显示,1985年2月投产至1989年6月,共生产新歌牌14寸黑白电视机77040台,为宁化县新增工业产值3462万元,实现税利241万元,解决300多人的就业问题。
齐心破解技术和销售难题
江祖裕是电视机厂的首批技术骨干,进厂后,由于爱钻研,肯学习,逐步成长为技术科副科长。
“技术全靠上海师傅。”他说,利用晚上和业余时间组织工人参加无线电培训班,上海驻厂技术员上业务课,并定期进行业务考试,奖励成绩好的职工。
上海师傅对质量要求非常高。老职工提到几个细节:不能说好像懂,要完全弄懂;焊线不能只求两年不脱落,二十年不脱落才质量好。
投产后的几年,厂里进行多次技术改造,如手焊改为浸焊等,大大提升了产品质量。
建厂初期,产品只有14吋单喇叭、双喇叭式两个型号的黑白电视机。1986年6月,在上海方面支持下,厂里进行攻关,开发17吋黑白电视机。当年,省电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和省中心检验所对厂里产品抽检,开箱合格率达到100%。
1987年,沪宁电视机厂生产的电视机参加全国质量评比获三等奖。消息传来,电视机厂沸腾了。首次获得国家级的荣誉,让新歌牌电视在省内一炮打响。
1989年,产品周期实验合格率达一等品水平,无故障工作时间达8000个小时,沪宁电视机厂成为本省第一家通过省地方标准的厂家,并通过电子工业部生产许可证的验收。
技术难题解决了,每天产量达到100台。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产品如何销售,避免积压。
魏秉忠,今年79岁,时任电视机厂第二任厂长。上任后,他力抓销售渠道。
魏秉忠说,光在本县销售还不够。为打开周边市场,他经常带队到龙岩、福州等地推销,车上装满电视机。
1985年,在福州市东街口百货大楼,魏秉忠碰钉子了。“当时我们的产品没什么知名度,商场经理不愿意代销,生怕卖不出去,占位置。”魏秉忠说。
他没泄气。在福州待了一个星期,反复向商场经理做工作。终于,经理勉强答应代销50台,并说如果销售不了,就把电视拉回去。让魏秉忠高兴的是,三个月以后,电视机销售一空。经理也改变态度,主动提出再进50台电视机。
后来,随着质量不断提升,新歌牌电视机在市场上小有名气。
厂里还采取各种让利销售活动,组织产品巡回下乡,和各地供销社建立业务关系,销售网点从11个增加到87个,产品畅销广东、江西和本省。“前来购买的车辆经常在楼下排队。”魏秉忠说。
跨越山海沪宁情谊深
“联营过程中,没有口角和摩擦,购买配件的资金有时无法及时到位,也没为难我们。他们对老区苏区人民有感情,很幸运遇上上海这个厂。”孙万春拿出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是他和上海师傅的合影。
孙万春说,退休后,他与上海的厂长还经常联系,对方经常邀请他去上海玩。
“最让人难忘的是朱师傅,非常和气,教授技术不遗余力,真心想把这个厂办好。”时任厂支部书记何晓非说,上海师傅都是以宁化厂为家,下班后,经常来厂里指导工人操作。
1988年,为了提升宁化厂生产速度,上海厂无偿送了一条焊接流水线,工人由过去的手动焊接改成浸焊。有了这条生产线,生产工艺提升了。
“电视机零部件多,少一枚螺丝钉都不行。”时任厂供销科科长伍崇发回忆,有时,一些原材料市场上缺货,宁化厂向上海厂借货,上海厂总是很爽快发货。宁化厂采购后,都立即归还。
电视机厂对驻厂的上海技术员生活非常关心。上海菜偏甜,宁化菜偏咸,厂里就专门安排厨师烧菜。
1984年,首批驻厂技术员留在宁化过年。厂里安排上海师傅轮流到职工家中过春节。“家家户户都端上大鸡腿,客家人好客,上海师傅很高兴。”一些老职工回忆说,“上海师傅喜欢吃笋干,我们经常送笋干给他们。厂里员工经常托他们购买上海时髦货。”黄绪天说,职工们和上海师傅结下了深厚友谊。
岁月荏苒。沪宁电视机厂投产后的五年时间,经济效益都不错。后来,随着全国各大电视机厂的竞争,逐渐衰落。
1990年后,电视机厂立项“彩电遥控选频器”等项目,但转型发展步履维艰,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1996年,电视机厂全面停产。至此,沪宁电视机厂的故事停留在资料记载里,停留在职工的讲述中。
岁月变迁,沪宁电视机厂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成为回忆,但它曾经为宁化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不可磨灭。
38年前,宁化与上海因电视机有这段情缘。38年后,宁化与上海再续前缘。去年起,上海嘉定区与宁化对口合作,两地联系越来越紧密。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机遇,背后都是同一份对口帮扶的情谊,宁化与上海的合作将在更多方面开花结果。
- 上一篇:叶香:用爱和责任撑起一个家[ 10-16 ]
- 下一篇:学习进行时|国网宁化县供电公司:金秋时节保电助丰收[ 1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