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退伍老兵施河林的“甜蜜”事业

2023
01/05
07:43
三明日报

隆冬时节,宁化县东华山养蜂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内,养蜂能手施河林全副武装,小心翼翼地检查蜂箱,确保蜜蜂温暖过冬。一个个蜂箱整齐地排列在施河林家附近,小蜜蜂围绕着他“嗡嗡嗡”地上下飞舞。看着槽框上爬满蜜蜂,蜂房里灌满蜂蜜,他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退伍老兵爱上养蜜蜂


施河林,宁化县济村乡三村人,是一名有着25年党龄的退伍军人。1997年底从部队退伍后,他继承父亲施禄昌的养蜂技术,在三村做起了纯正地道的“土蜂蜜”,成了名副其实的“蜂二代”,蜂箱数量也从最初的12箱增加到现在的300多箱。2012年5月,施河林组织成立宁化县东华山养蜂专业合作社,并担任合作社理事长,妻子宁红珠成了他养蜂路上的好帮手。


养蜂是门技术活,不光要摸清蜜蜂的生活习性,病害预防、蜂蜜提取等也都马虎不得。看视频、买书籍,虚心请教父亲及周边老蜂农,施河林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养蜂能手。


从当初养蜂的“门外汉”到如今的“行家里手”,施河林也经历了不少困难。“蜜蜂对生活环境条件十分挑剔,每个蜂箱只允许一只蜂王,发现两只蜂王时要及时分箱。”施河林解释说,每年春天要特别注意分蜂,预防蜜蜂生病。


蜂飞蝶舞,鸟语花香。济村乡距宁化县城20公里,毗邻武夷山东麓,植被茂盛,一年四季都有花开,是难得的“蜜库”。“我这里的蜜蜂以产‘百花蜜’为主,微量元素较多,很受消费者喜爱。”施河林笑着说,为发展村民养蜂,他向困难户和养蜂新手免费传授养蜂技术,签订回收协议,让他们吃下定心丸。


带领村民养蜂致富


三村距集镇3公里,属宁化革命老区基点村,现有村民236户1116人。在施河林的带领下,宁化县东华山养蜂专业合作社由当初的6户社员发展到现在的60户,实现了培训养殖、培育选种、统一收购及销售一体化,形成了“蜂农土制作坊+实体经营+网络经营”的模式,养蜂规模2500多箱,年产蜂蜜2.5万公斤,产值超过200万元,成为全县最大的蜂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


经过多年的实践,施河林发现悬放的木制蜂箱不仅容易损坏,防暑防寒能力也差,冬冷夏热,不利于蜜蜂生长,便开始自制水泥蜂箱,进行地埋式养蜂。“水泥蜂箱成本低,埋入地下后能保持蜂箱恒温,冬暖夏凉,提高养蜂效益。”施河林坦言,地埋式蜂箱经久耐用,也增加了观赏价值。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富。2017年以来,在施河林的帮扶下,残疾青年曾显涛通过养蜂走上增收致富路。“依托专业合作社,养蜂没有后顾之忧,家门口就能养,收入也稳定。”曾显涛坦言,他今年养了10多箱蜜蜂,明年还要扩大养殖规模。


村民陈一秀因自身残疾,丈夫英年早逝,她独自拉扯着年幼的儿子,家境贫寒。陈一秀丈夫的哥哥熊宗利曾经养过蜂,有一定的养蜂技术。2014年8月,施河林将10箱蜜蜂转让给陈一秀代养,让她与熊宗利一起发展养蜂产业。2017年底,陈一秀通过养蜂成功脱贫。如今,陈一秀家的蜜蜂已发展到60箱,年纯收入超过3万元。


施河林为合作社社员及周边村民提供新品种、蜂药、蜂具、蜂食、蜂产品购销等服务,开展养殖技术培训、交流和咨询等,推行“互联网+私人定制”模式,让济村的蜂蜜向个性化发展。2021年9月,他在宁化县城开了一家“老施土蜂蜜”直营店,进一步助力村民销售蜂蜜和花粉。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22年,宁化县东华山养蜂专业合作社的蜂蜜总产量达30吨,收入350多万元。通过发展养蜂产业,社员获得分红或劳务收入,人均增收3000多元。因成绩突出,宁化县东华山养蜂专业合作社获2017年度“三明市扶贫协会系统社会扶贫先进单位”称号,施河林多次获评“三明市扶贫协会系统社会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作者:赖全平 通讯员 张河明】 【责任编辑:张惠川】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