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快乐竹竿舞

2022
01/07
07:52
三明日报

“开开,合合;开开,合合……”每天下午放学后,宁化县民族学校操场上一片欢腾,不时传来清脆的竹竿敲击声,伴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闻声望去,原来是孩子们正在开心地跳竹竿舞。伴随着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孩子们在竹竿的开合间来回跳跃,舞出各种优美的动作。


竹竿舞进了畲乡校


宁化县民族学校将畲乡传统体育项目竹竿舞引进课堂。放手让学生自己编排动作,集中练习“米字形”“十字形”等多种竹竿摆法及舞蹈,形成全校学生人人都爱跳竹竿舞的局面。



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以其特有的趣味性、竞技性,深受畲乡师生喜爱。学校引导学生在阳光体育及大课间活动时间跳竹竿舞,丰富孩子们的课外生活,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每一天”。


学校就地取材,精选当地毛竹制成竹竿舞道具。每到课余时间,孩子们纷纷抬出竹竿,将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两人一对进行合作,面对面持两根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跳舞的同学挥舞着双手,两脚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灵活跳动、翩翩起舞,动作活泼欢快。


曹文秀是一名兼职体育教师,多年来通过“传、帮、带”的形式指导学生练习竹竿舞。她说,学生从三年级开始练习竹竿舞,三至九年级,每班均组建竹竿舞队。每天下午放学后,学生总是不约而同地跑向操场,敲打竹竿,舞动身体,放松心情,尽情欢乐。


竹竿舞乐了畲乡娃


一根根竹竿,乐了畲乡娃,给班级带来快乐,给学校增添活力。


竹竿舞又称竹杠舞,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竹竿舞的跳法有很多种,最早练习时先用两根竹竿。另有4根竹竿架在上面,随着竹竿数量逐渐增加,竹竿舞的难度也随之增加。”曹文秀介绍。校园内也有流行的“标准”架构,即两根粗竹竿、8根细竹竿,需16名同学合作完成竹竿舞。



竹竿舞是一项有韵律的体育活动,需要音乐伴奏,学生普遍选择符合打竿节奏的欢快音乐《跳起来》《咚巴拉》等。“竹竿舞韵律感强,舞步要与竹竿、音乐节拍一致,持竿者与舞竿者要配合得十分默契,非一日之功。”担任竹竿舞教学多年的李木金老师介绍。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敏捷地进退跳跃,灵活地展现各种优美的动作。


竹竿舞看似简单,其实动作难度不小,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音乐感。每场舞至少需16人,8人持打竿,8人跳舞。男女生混合一起打竹竿,一起在竹竿里左闪右跳。学生练习自己编排的舞蹈动作,竹竿一会打在脚下,一会举在空中,一会儿是单人舞,一会儿是双人舞,有时又是集体舞,让人看了眼花缭乱。“课后跳竹竿舞可以放松心情,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九年级学生黄桢鹭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练习竹竿舞,现已成为学校竹竿舞队副队长,她对竹竿舞情有独钟。


黄桢鹭说,跳竹竿舞很快乐,但练习竹竿舞不容易。她说刚开始练习时,觉得新鲜有趣,但脚掌经常被竹竿夹住,青一块紫一块的,也曾想过放弃,但慢慢练习手脚也就灵活了。“竹竿舞节奏性强,要先学会打竹拍,再学跳竹竿。注重团队合作,虽然难学,但乐在其中。”七年级的蓝明慧同学说,“跳竹竿舞是熟能生巧的技术活,同学们已深深地爱上了竹竿舞。”


竹竿舞走向新精彩


打铁还得自身硬。为提升竹竿舞教学水平,宁化县民族学校多次派教师外出学习。“竹竿舞引进了课堂,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让孩子们强身健体,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与协作能力。”校长刘安华说。学校不断培养和提高师生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让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治平畲族乡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身着畲族传统服饰的孩子们表演竹竿舞,深受游客喜爱。在宁化县中小学生综合素养展示大赛中,畲乡孩子表演的竹竿舞也屡获奖项。“竹竿舞是畲乡喜闻乐见的健身方式。要让畲乡孩子爱跳竹竿舞,让畲乡竹竿舞走出大山,进一步展示畲乡文化的精彩与魅力。”宁化县治平畲族乡相关负责人刘娇说。


记者 赖全平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作者:赖全平】 【责任编辑:张惠川】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