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那些红色往事,望见初心
2019
08/17
08:22
三明日报
曹发伙是一位只有小学文化,没有受过专门军训的农家子弟,但在苏区工作期间提出的关于打游击战的建议,深受首长的认可。这些建议在《回忆录》里,可寻到片断——
“1933年5月7日,曹坊苏区队伍支援治平打游击。不料队伍前脚刚出发,后方就有两个落后士兵偷枪叛变杀人,引发留守队伍乃至整个队伍的恐慌,致使大部分人逃跑,仅剩下一部分骨干人员。我是苏区干部,政委问我心里有什么好办法。记得那时,我凭直觉,大胆地对政委说,四面八方的铲共队,视我们曹坊苏区如眼中钉、肉中刺,巴不得一下子把我们除掉。下一步他们还会想办法来打我们。硬碰硬,肯定不行。当时,苏区队伍隐藏在曹坊本点的一座密林山上,山下就是一座香火庙。我说,最好把队伍齐集在香火庙,如果敌人胆敢来袭,我们就准备好在战场上与敌人决一死战。但无论怎样,香火庙不宜久留,要转移别处深山,让敌人不知我们的底细。这次,首长觉得我的这个办法可行,于是命令队伍,悄悄地离开香火庙,向黄地、官地转移,再次进入范家舍,转得敌人晕头转向,不知苏区队伍走向何方。实践证明,没打游击战,就保不住曹坊苏维埃政府……”
记者在曹坊采访时,许多80岁以上的健在老人,都说曹发伙小时候脑子就好使,点子特别多。今年85岁的上曹村老人曹松林,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亲眼见过曹发伙在工作中的表现。他说,曹发伙的这段《回忆录》,生动而真实地体现了他的远见和过人的胆识。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作者:巫瑞万/文 俞杰/图】 【责任编辑:茜茜】
- 上一篇:宁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通过省级验收[ 08-17 ]
- 下一篇:宁化中沙乡水茜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 0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