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承客家优秀文化
宁化县客家学校地处石壁客家祖地,是一所有着72年历史的农村完全小学。2010年以来,客家学校以打造“客家祖地窗口学校”为办学目标,确立“传承客家优秀文化”的办学特色,积极开展“客家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
客家文化进校园
宁化石壁是客家祖地,客家文化博大精深。为弘扬客家精神,传承客家优秀文化,客家学校把客家文化引进校园,让学生充分了解客家灿烂的文化、优秀的历史人物、奇特的民情民俗、神奇的村居建筑,争做苏区有为少年。
走进花园式的客家学校,浓浓的客家气息扑面而来。只见校门右侧悬挂着巨幅画“传承客家优秀文化,争做苏区有为少年”,分外醒目。伊秉绶书法长廊、黄慎书法长廊、客家风景名胜、客家特产风味、客家祖地童谣展板……图文并茂,感人至深。
学校葛藤书吧、葛藤论坛、葛藤书友会,展出充满乡土风情气息的师生书画作品,在“红领巾”小广播定期播出。不少教师学会客家山歌和优秀童谣后,还会择优向其他教师传授,再教给学生,进行全校传唱。
校本课程《客家祖地》、《客家祖地楹联》、《客家童谣》等,便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客家文化。《客家祖地》按“客家风土人情”、“客家杰出人物”、“客家传说故事”、“客家音乐”、“客家山歌”、“客家特产美食”、“客家米酒”、“客家凉茶”等进行分类,分年级、有计划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受师生喜爱。
“校训、标牌、墙饰,彰显客家文化;宣传橱窗、各种板报、校园网络,宣传客家文化;教学环节,渗透客家文化,校园处处洋溢着客家文化。”余洪庆校长介绍说。
“客家少年大学”进校园
今年3月,客家学校成立“客家少年大学”,以“传承客家优秀文化,争做苏区有为少年”为宗旨,模仿大学的选修课形式,开设“客家小导游”、“客家刺绣”、“客家山歌”、“客家美食”等17个班,均安排了指导老师,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和时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
打铁还得自身硬。为提高教师的客家文化素养,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定期邀请民俗学者进校开展客家文化专题讲座,组织教师参加客家文化知识方面的培训,并将师生在民间收集的客家歌谣、传统民俗文化、客家故事传说、客家美食等文字和图片汇编成册,免费发放到学生手中。
为进一步探索校园客家文化,学校和客家祖地管理处专门签订共建协议,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搭建平台。学校积极开展有关客家文化的课题研究,“客家书香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与探索”被列入市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客家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被列入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人民日报》编辑张平、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成尚荣、人民教育报社新闻研究中心主任赖配根曾到校观摩,指导客家文化进校园工作。客家学校先后被授予“客家文化教育特色学校”、“全国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弘扬客家精神要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把客家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内化为学生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让学生学有目标、做有榜样,促进良好校风、校纪的形成,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谈起客家文化进校园的感受时,余洪庆充满自豪与期待。 (赖全平 张芬明)
民俗活动进校园
一年一度的客家祭祖大典,继承了中原祭祀古风,融合当地习俗,具有鲜明的客家特色,为广大师生搭建起综合实践活动的平台。为备战祭祖活动,客家学校师生的训练总是一丝不苟,浓浓的客家民俗气息洋溢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祭祖大典上,学校鼓号队、腰鼓队、花束队、彩旗队等参加迎宾活动,学校文艺队参加祭祀表演,客家祖地小导游社团的小导游们充当起小志愿者,他们的出色表现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
石壁具有丰富的民间民俗资源,每年除夕、元宵、端午等传统节日都会开展民俗活动,尽管已放假在家,学生或积极参与,或零距离欣赏,于耳濡目染间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操,充当起客家文化的小传承人。课余时间,老师经常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客家祖地展厅收集资料,阅读客家百姓族谱,向当地客家小吃店主学习擂茶、养蚕等技术,学校定期评选“客家文化小传承人”。
学校每年定期举办“校园客家文化艺术节”、“寻找客家足迹”、“客家祖地小主人”、“讲客家名人故事”、“客家知识手抄报比赛”等活动,将客家文化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之中,寓知识性和娱乐性于一体。低年级学生以传诵客家歌谣、熟记客家名人故事、了解客家村民建筑、开展客家山水简笔画为主;高年级学生则开展学唱客家山歌与童谣、了解客家美食、开展客家文化剪纸、向亲朋好友推荐客家文化、学做假日客家小导游等活动。
2012年12月,客家学校举行“客家文化项目建设”模拟招聘会,设多个项目,有集音乐、舞蹈、诙谐于一体的花灯舞,有服饰、绣花的研究与制作,有贯穿吃、穿、住、行的客家风情展,有客家民俗、人文精神的研究性学习小组,有课外实践基地“客家凉茶园”,有客家山歌、客家童谣、书画艺术……每个项目均有2至3名指导教师,学生可选报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客家学校的学生活泼开朗,知识面宽,特别懂事,对客家文化也比较了解,在各级竞赛中均取得了好成绩。”宁化县教育局政教股负责人孙熙沛坦言,客家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巨大的。

- 上一篇:省农业厅副厅长黄华康来宁调研农业农村工作[ 01-18 ]
- 下一篇:市综治考评督导组来宁检查指导工作[ 0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