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化:科技“打头阵” 荒山变青山
2013
06/20
08:09
宁化县新闻中心
从“引进来”到自主创新
“宁化水土流失治理难点在于紫色土的综合治理。”宁化县水保办副主任张仁涛介绍,紫色土透水性和持水性差,雨水冲刷后,裸露出来的是紫色页岩,植被很难生长。
为解决这一难题,宁化县从2009年开始,借鉴了台湾治理水土流失的“山边沟”模式。采取每隔20米左右修建一条山边沟。沟边植草,内低外高,山边沟尾部配置蓄水池,做到涝能排、旱能灌。
宁化淮土乡禾坑村水土保持示范园便是这一模式的样本。山腰上,一条条山边沟如玉带般缠绕,鱼鳞坑星星点点点缀其中。有了这一工程措施,山上的金银花已长得郁郁葱葱。“山边沟蓄水,可以解决干旱时用水问题。”业主蒋先生说。
除了学习他人的新技术,宁化县创新治理新技术。“等高草带” 技术治理低产油茶林就是其一。
“以往农户种植油茶都是顺坡复垦,雨水冲刷后造成水土流失。”张仁涛说。为此,他们研究并推广“等高草带”技术,即在坡面每隔5米左右距离修筑一水平梯田,梯田内植草,坡面的径流进入梯田,可以增加土壤水分。
石壁镇溪背村的一片茶山,经过“等高草带”技术改造后,油茶树长势喜人,树上挂满了果实。原先低产油茶林如今变成农户致富的“油田”。目前,宁化水保办在石壁、淮土等乡镇已推广“等高草带”改造5万余亩。
如今,宁化县根据水土流失强度和地类差别,已实施运用“竹节沟+水保林”、“筑谷坊+穴播(种)草”等五种治理技术。“这些治理技术因地制宜,各有各的科技含量。”张仁涛说。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作者:刘才恒 罗旺水】 【责任编辑:丽勍】
- 上一篇:宁化三家企业参加海峡项目成果与金融资本对接会[ 06-20 ]
- 下一篇:宁化:客家文化建设多点开花迈大步[ 0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