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土有了新气象
本报记者 李烈 通讯员 吴登洲
14日中午,宁化县淮土乡禾坑村的王菊兰打开电磁炉,开始炒菜。吱吱的油声,淡淡的清香,不到几分钟,一盘青菜就端上了桌。
“现在用电烧菜,简单、方便。”王菊兰说,“以前烧柴火,得先砍柴,开始在附近的山砍,附近的山上砍完了,就往远处的山砍,经常早晨四五点出门,中午十二点过后才能砍上一担柴回家。”
“那时,新长出的草还不到手指高,就被村民割去当柴火烧了,植被严重破坏,土里自然蓄不住水。”淮土乡党委书记熊建云回忆说。淮土乡,也成为当时福建省西部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光山秃秃”的淮土成了村民的梦魇。一到下雨,村道就变得泥泞不堪,两旁的山丘不时有泥石滑落,落到路边,阻碍交通;落到田里,直接毁了庄稼。穿乡而过的隔垅溪,也成了村民的心病。一下雨就发大水,接连几天不下雨,又闹旱荒。
为恢复水土保持,当地政府做了不少努力,如植树造林等,但效果不明显。村民对燃料的需求始终无法解决。即使有了电或其他替代能源,不少村民还是更愿意用柴火,因为不花钱。
今年6月起,淮土乡对全乡21个建制村的山地实行封山育林,并出台燃料补助政策。
“对本地常年居住在家的人口实行燃料补助,严禁烧柴草,积极引导当地农民以电、沼气、煤、液化气等燃料代替柴草。按平均每户每月补助33元的标准补助,每户最低不少于20元。”熊建云说。
65岁的廖有甫是淮土乡的村民代表。“政府给我们补助,我们非常高兴,一定会配合政府做好封山育林。”老廖说,8月份,他领到了第一笔燃料补助。
但是,村里人家遇到大事,光凭用电、沼气、液化气,无法满足需求。怎么办?对此,淮土村有自己的法子。
9月1日,淮土乡水土保持工作站发出一份禾坑村申请在庙会期间燃烧现有存量柴草的批复:同意禾坑村在庙会期间燃烧现有存量柴草,但不能购买新的柴草。庙会结束后,禁止一切燃烧柴草,并把未燃烧完的柴草登记清楚后转移至存放地。
熊建云解释说:“庙会、红白喜事等,允许燃烧一些库存柴草,但必须申请、批复,且不能砍伐、购买新的柴草。村民家里偶尔也会烧一些柴草,大都是村民收割后的稻田以及烟叶秆。”
淮土乡的封山育林、禁烧柴火,是宁化县水土保持工作的缩影。8月1日,宁化县政府颁布封山育林令,在实行封山育林区域内,禁止砍柴、割草、打枝、扒树叶、放牧、采脂、挖树根、剥树皮、非抚育性修枝及其他毁林活动,对淮土、石壁、济村、方田4个乡镇实行商品材限制砍伐,对实行燃料补助的乡镇,禁止买卖和燃烧柴草。
在政府与民众的共同努力下,曾经“光山秃秃”的淮土正焕发出新的生机。村民廖有甫说:“树密了,草多了,空气好了,儿女让我搬去外面住,我不乐意。我要守在这越来越青翠、越来越漂亮的淮土!”

- 上一篇:宁化尝试种植中药材治理水土流失[ 09-18 ]
- 下一篇:宁化东坑水库工开工建设 总投资7860万元[ 09-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