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堵”变“导”的效应
连日来,宁化县牙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来到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对种植的浙贝母进行锄草、疏浚沟渠等田间管理。这些去冬种下的浙贝今年5月就可采收,预计亩产值可达27000元。
这个依托保护区良好植物生长环境建立的示范园是为当地农户而建的,目的就是先示范种植中草药材,在获得高收益证实确实可行后,向农户推广,从而促农增收。农民收入高了,对中药材赖以生长的保护区的保护就会有更大积极性。
此前,为打击盗砍,保护林木,保护区采取了很多办法,明令禁止,上门宣传,加大打击力度,有一定效果,但不理想。
“一味‘堵’,村民很反感,还容易引起摩擦。”保护区管理处负责人介绍。怎么办?根源在经济利益上。
“沉甸甸的收入是最好的宣传,到时候村民转种药材,收入高了,会反过来保护林木。因为没有林木,这里的环境会受影响,不利种植。”工作人员介绍。由过去的一味“堵”,转变为引导村民结合实际,合理合法利用资源,改变不利于自然保护的经济收入方式,促进增收,从而扭转管理处被动“救火”的工作状况,是该保护区管理处的思路。
除了中药材种植,保护区还引导村民发展林下经济。吴应良是保护区内丰坪村黄坊组村民,他于2011年8、9月间在实验区承包了65亩油茶林,放养土鸡。这些鸡都是本地鸡种,只喂养米糠和谷子,山林放养,终日活跃,品质非常好。人们纷纷上门购买,首批400多只鸡销售一空。价格比圈养的饲料鸡高出倍余,小母鸡每公斤70元左右,公鸡每公斤50元左右。为扶持村民发展,保护区三年不收取山林使用费。“经济效益好,我们要继续养。同时我们也会更自觉参与保护森林,保护好才能长久养下去。”吴应良说。目前,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关注、加入发展林下经济,这让更多的村民提高了保护森林的积极性。
为保护河流,增加生物多样性,管理处尝试在保护区内河流里放养鱼苗。首批260公斤的鲤鱼鱼苗已入河。这些鱼苗大的有百余克,成群结队,怎么保证不会被电死炸光呢?管理处除了制定管理条例,禁炸、电、毒之外,更把养鱼收益权交给村民。6个村小组把18公里的河流分成6个河段,村小组享有各自辖区内河段的放养鱼收益权。村民不许私自炸、电、毒,村组在合适的时候进行集中适量捕捞,所得收入归村组所有。“数公里长的一段河,相当于多大的一个鱼塘啊。我们有积极性,想办法管理好,增加收入。”丰坪村上洋坑的村民伊远福说。管理处接下来还逐步放养鳗鱼等鱼苗,进一步丰富生物多样性、提高河道养鱼的经济效益。
红菇是村民的另一项山林收入,保守估计,每年村民在保护区内采摘的干红菇在500公斤以上。管理处则在采菇季节引导村民保护林木,有序采摘。2008年冰冻灾害,森林受损,使红菇产量锐减。管理处借此积极宣传,进行引导,让村民知道保护森林就是保护收入。
由“堵”变“导”,带来了保护区良好的发展态势,村民开始由被动保护变为主动保护,管理处与村民的关系也越走越近。(俞祥波)
- 上一篇:县教育局开展“六治六强六建设”主题活动[ 03-14 ]
- 下一篇:市公路局领导到宁化调研指导工作[ 0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