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中央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黄兆龙:搏击商海 造福桑梓

2010
05/24
07:33
泉上镇党政办

 

“我3岁就没了母亲,10岁时父亲也走了,我是继母一手拉扯大的。我连自己名字都写不好,如今能小有点成就,已经很知足了。”年过花甲的黄兆龙讲起自己坎坷的人生,脸色有些凝重。 

 

黄兆龙于1949年出生,儿时由于家境贫寒,没进过一天学堂门,打从12岁开始就去纸厂当学徒,之后做过建筑工人,去过打石厂干活,在镇里的集体伐木场也做过伐木工,因勤恳卖力,为人又机敏踏实,27岁的他就当起了伐木场的厂长。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也吹动了黄兆龙那颗勇于进取的心。他迈开了创业步伐,做过小买卖,卖过鱼、养过鸡、开过杂货店……1998年,临近天命之年的黄兆龙不顾妻儿的劝说,毅然放手在北京的装修装饰公司业务,回老家泉上镇创办了一家具厂,取名为“宁化永发木制品厂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黄兆龙的家具厂经济效益大大提高,生意越来越红火,销售网络发展至明溪、清流等周边县,从原来不起眼的小厂发展成为投资百余万、员工30多人的民营企业,拥有5000多平米兼刨切、蒸煮、烘干、下料、拼板、加工、组装、喷涂于一体的加工厂房。回望黄兆龙的创业轨迹,他虽然在商海中沉浮起落过,但遇到困难时,他并没有被击垮,而是越挫越勇,成了商海中的“弄潮儿”。

 

一个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为大家做点事,生活会有更多的乐趣。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村里下岩组外出的小路低洼而且路旁的田又靠着檀河,因此每逢下雨,常有人摔倒在田里。村民们到对岸下地干活、走亲访友、出行办事都很不方便,要是不绕远就得淌水过河。大家议了很久,想修一座桥,可谁来出钱?1999年夏,黄兆龙自告奋勇,说服村民调整责任田,自己牵头主动先拿出2万多块钱买来钢筋、水泥、石料,请来施工方,一边建桥一边向各方筹集资金。半年后,耗资将近20万元的花桥修好了。桥建成了,黄兆龙又召集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照着桥的宽度修公路。“10多年来,他在当地出资修建的桥就有3座,铺好的路就达4条,所捐的钱不下于10万元。一位村干部对黄兆龙致富不忘造福桑梓的义举很是赞赏。

 

 村里的低保户陈木根夫妇的养女因家庭困难,一度差点辍学。从2002年起,黄兆龙主动要求负担陈木根女儿的全部学费,并一直资助她到大学毕业。19955月,黄兆龙捐资4万余元在镇里敬老院建起了一座凉亭,并取名乐翁亭修桥铺路不算什么,我也不图什么,我只是希望能为父老乡亲做点份内事,也让更多人为家乡建设做点事。黄兆龙热心公益的善举得到了社会的公认和好评,从2004年起,他每年都被县文明办、县工商局、县个私协会共同授予乐于奉献,回报社会光彩之星称号,并当选为县人大代表。(谢尚柏)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作者:谢尚柏】 【责任编辑:丽勍】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