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中央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大迁徙》拍摄花絮之四:一小时写一幅春联

2010
03/03
08:22
宁化县新闻中心

 

225上午,《大迁徙》摄制组一行来到罗氏家庙(豫章书院)和谢氏家庙(城关红军医院旧址)拍摄写春联、贴春联的情景和祭拜祖先的仪式。宁化人写春联、贴春联过年的氛围浓厚,尤其是手写春联,被认为是家里有能人的表现,能断书识字,有知识受尊重是客家人一贯的传统。赵虹总导演介绍说,拍摄祭拜祖先的仪式体现的是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敬和感恩之情,也反映客家人的繁衍昌隆,有重要的意义。

 

罗氏家庙又叫豫章书院、罗令纪公纪念堂,坐落在宁化城关小河边,是为了纪念罗姓鼻祖罗珠和宁化开县始祖罗令纪公而建的。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被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虹导演说,拍客家人迁徙,罗氏家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体现点,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能体现宁化作为客家人的落脚点、中转站的文化渊源。这里的场景能唤起客家人的“文化记忆”。

 

谢氏家庙坐落于城关薛家坊,始建于康熙五十一年(西元1712年),与左侧纪功堂,右侧襄功堂,紧连一体。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辟为红军医院,属革命历史遗址而被保存下来,是宁化城关幸存的古建筑之一。2005年福建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授予为“八闽名祠”。

 

8点,摄制组来到罗氏家庙,理事人正紧张地忙碌着。罗昌策是宁化新华书店的退休干部,今年67了,他被邀请书写春联。摄制组到时,他已把一幅隶书联写好,摊在了庙内的桌上。导演一看:“哎呀,老爷子,这字写得好啊。但是我们要拍摄您亲笔写春联的过程,这样更真实更有意义。”

 

罗昌策老人眼看着自己精心书写的对联不能用,不明白。理事人罗昌琼一旁解释开了。罗昌策有点担心:“这刚写的对联墨迹未干,提起张贴时墨会往下流,搞脏了怕不好。”摄制组工作人员告诉他,写和贴的过程分开拍,不会影响,老人家放心了。于是又裁红纸,又铺桌子、摆香案、点蜡烛上香。

 

经过紧张调试,摄影架伸缩起落轨迹确定,摄像机打开,一切准备妥当,紧盯着监视器的赵导喊一声:三、二、一,开始。”

 

罗昌策老人拿起笔,蘸了蘸墨,略一停顿,便在空白的红纸联上运笔如飞起来。“停!”是摄影师喊停,“老爷子,您的身体能不能往前倾一些,不要站得那么直,会显得不自然。”

 

重来。

 

老人微倾着身子,抖擞着精神,毛笔在纸上留下一道道墨痕:桃红柳绿共道……“旁边那位老爷子,赶快帮忙把纸往下扯。”眼看越写越近身展不开手脚了,场务连忙提醒。

 

“停一下。”这次是导演有要求,“老爷子,您写字速度太快了。能不能慢一点,不着急,慢慢儿,一笔一划写。写字之前最好能蘸墨三下,这样显得从容优雅。”

 

精神矍铄的罗昌策老人微笑着点点头,再次倾好身体,等一声“开始”,便抖着手腕慢慢地蘸起了墨水:桃红柳绿共道人间春色,虎跃龙腾喜看华夏……

 

导演再一次喊停:老人书写的速度还是偏快了。最后三个字“宏图新”要一个字一个字写,才能把要表现的情境拍完。

 

当“新”字的最后一笔写完,导演喊了声“好”,罗昌策老人长舒了一口气。

 

记者看了看时间,从840多分开始准备,到943分拍完,这幅对联前前后后写了一个小时。

 

“这副对联写得满意吗?”记者问在一旁抽空喝口水的老人。

 

“过得去。很好也没有。”罗昌策老人沉思了一下,微笑着下了断语。(俞祥波  刘才恒)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作者:俞祥波 刘才恒】 【责任编辑:丽勍】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