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隘路变坦途
当年路隘林深苔滑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毛泽东同志的《如梦令·元旦》说的就是解放前宁化行路艰难、交通闭塞的真实情景。
宁化,地处武夷山东麓,古代靠水道通赣江、闽江,但河道狭窄,滩多水浅,竹筏小舟都难行;陆路只能肩挑步行,翻山越岭,艰苦跋涉。当地就流传着一首民谣:“路行一日草鞋两双不足百里,肩挑八十路行一日难达五十。”民国时期,偶有江西、浙江贩子推着独轮(木轮)车过宁化,走长途。民国24年(1935年),宁化至连城的37公里修了一条土公路。但这条路时常路陷桥断,无法正常通行。
交通落后成了宁化发展的“拦路虎”。直到解放前夕,大多数宁化民众还是过着“番薯、擂茶当饭饱,棕衣当被盖,火笼当棉袄”的困苦生活。修公路成了宁化人的渴望。
三次跨越筑坦途
新中国诞生了。宁化人民向落后的道路一次次宣战,当地公路建设实现了三次跨越。
解放初期,宁化人民靠着钢钎、洋镐、锄头、畚箕加扁担,先后修筑了穿境而过的省道福五线、建文线、洋万线,通车里程达1070公里。接着,开始修筑村间公路,使全县98%的村通了公路,公路密度达46公里/百平方公里,县境内客车营运里程达414公里。宁化人从此结束了肩挑背驮的运粮历史,实现了宁化公路交通史上的第一次跨越。
改革开放后,闽、粤、赣三省途经宁化的车辆川流不息,“大跃进”年代建成的公路超负荷运行,一些路段路基严重下沉,大型集装箱车很难入境,不少客商望路兴叹。1993年宁化县委、县政府把“突破交通、解决瓶颈”作为经济发展成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从这一年起,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用3年左右时间,拓宽福五线、建文线、洋万线,打通淮土、安远、河龙、济村等乡镇与江西接壤的4条邻近乡村“断头路”,实现宁化公路交通史上的第二次跨越。
公路“先行工程”的战场迅速展开:广大群众主动让田给工地让路,捐款捐物支持修路;修路大军搬走一座座土岗,炸开一块块岩石,填平了一条条沟壑……
1994年8月,福五线出省道宁化城关至五里亭路段全长31公里柏油路全线开通了。从1992年11月至1998年9月,全县投入资金1﹒52亿元,先后完成了8项“先行工程”建设项目。这些工程竣工后,北连江西203国道、南接连城朋口的205国道和319国道交通滞后的状况得到改观,宁化至厦门、漳州等口岸的运输条件也大为改善,基本形成“接轨闽东南经济,活跃闽粤赣三省”的经济动脉。
2005年底,国家交通部确定3个“红色经典景区”公路建设项目,宁化被列其中。宁化人再接再厉,投资3﹒1亿元,按二级公路标准改建3条近百公里“红色旅游公路”,并于2009年初全面完成了。宁化公路建设实现了第三次跨越。
富裕之路越走越旺
交通改善,给宁化农民带来了实惠。淮土乡大王村组组通公路,土特产“茶油”大量外销,村民办起“生猪养殖有限公司”,年出栏生猪5000头。山门大开,外商不再“望路兴叹”了,纷纷前来宁化投资办厂。如今,在公路两旁,闽宏矿业有限公司、石磊矿业有限公司和春辉茶业有限公司、福建鑫宇金属有限公司、南宁针织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宁化安家落户。宁化人民沿着富裕之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兴旺。
令人振奋的是:2008年12月,永宁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其中宁化境内全长123公里,总投资92亿元。宁化也将结束没有铁路的历史。浦城—建宁—龙岩—梅州铁路,将过境宁化。在宁化路段有43公里,总投资35亿。这条铁路计划2010年开工建设。
武夷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宁化明天将更美。(连允东)
- 上一篇:宁化县客家研究取得累累硕果[ 10-16 ]
- 下一篇:海内外嘉宾云集翠城 共享客家文化盛宴[ 1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