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中央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千军万马送“瘟神”

2009
10/09
08:35
三明日报

 

 

 

51年前———千军万马齐上阵,万众一心除瘟神

 

1958年,全国开始形成声势,大力抓丝虫病。

 

宁化县对丝虫病的大规模防治也始于1958年。

 

今年73岁的吴添维是当年丝防队队长。1956年,他从厦门卫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宁化县疟疾防治站工作。

 

    1958年至1969年,宁化进行过六次大规模的丝虫普查、治疗,通过反复多次的复查复治,使丝虫病患者大幅度减少。

                     

    “遍地是灯火,到处是歌声”、“千军万马齐上阵,万众一心除瘟神”,老吴回忆,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1970年冬天,宁化打响了“消灭丝虫病”的攻坚战。

          

    当时,有很多省城的医生被下放到宁化,县里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把这些骨干医务人员抽调出来,和县防疫站的工作人员组成70余人的镜检专业队伍深入到全县14个公社,开始大规模地进行丝虫病普查普治。

 

    “每到一个公社,先对赤脚医生、下放干部进行突击培训,教他们怎么采血,怎么看镜片。很快培训了5000余人的宣传采血队伍。”吴添维回忆。

 

    丝虫是个“夜游神”,昼伏夜出。微丝蚴白天潜伏在人体内脏血管,夜间才游到毛细血管,在外周血的高峰时间出现在午夜。因此,采血检查必须在深夜进行。农民白天干农活很劳累,晚上睡得早。而采血检查必须晚上9点至次日凌晨3点进行。为此,防治人员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手提马灯,夜半敲门。老吴介绍,当时,到农村采血是件苦差,挨骂、挨打、被狗咬是家常便饭。当时,老百姓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血很宝贵,大多不愿意配合采血。冬夜里,老乡蜷缩在被窝里,不愿起来,让工作人员在门口冻得瑟瑟发抖,脾气不好的老乡,甚至拿起尿盆就泼,操起扫把就打。

 

    漏一人就等于留下了一个传染源,怎么办?

 

    后来,大家想出一个好办法:把显微镜搬到村里。当村民看到血片上活蹦乱跳的微丝蚴时,既新奇,又震惊,纷纷主动要求采血。

                      

    在济村乡湖头村,有一家7口人,儿子得了肾病水肿得眼睛都看不到了。父亲说,如果帮我儿子治好了,晚上我开大门迎接你们来采血。当年丝防队顾问林义兴到田头采来大蓟根等草药,给他儿子吃了两天,水肿立即就消了。孩子的父亲不仅打开大门让工作人员采了血,还到村里的广播里劝说乡亲们,要相信医生,配合采血。

 

   “医疗工作是丝防工作的一块敲门砖。”林义兴说,在下乡采血的过程中,他们帮老乡治好了很多病,让老百姓对医生产生了信任感,工作就好做了。

                   

    查出有感染微丝蚴的,医务人员就给他服用一种叫“海群生”的药品。可是服用这种药后,常会引起发热、淋巴系统炎症等治疗反应,再加上作为传染源的微丝蚴血症者,大多无明显临床表现,因此,群众拒服现象比较普遍。为此,防治人员经常手提药箱,走家串户,“送药到手,看服到口,咽下才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作者:张瑞兰罗旺水】 【责任编辑:丽勍】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