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中央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客家“都江堰”

2009
10/06
06:37
广州日报

 

凹流三峙灌溉千亩梯田

 

  本报梅州讯 (记者叶仕欣 通讯员黄志忠、丘佳纳、黄玉情摄影报道)初秋时节,镶嵌在大埔县大东镇坪山村连绵起伏群山中的千亩梯田绿浪涌动,尽管当地久晴少雨旱情迫人,但生长在山腰间千亩梯田里的禾苗依旧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这全得益于被当地水利专家称为客家“都江堰”的灌溉系统。

 

  据调查,坪山千亩梯田灌溉系统,竟是始建于元朝末年(1368年)、至今已有640年历史的古老圳道,其凹流三峙的设计方案,规模虽小,却传承了都江堰的设计思路,堪称客家“都江堰”。

 

  据当地杨氏族谱记载,该圳道和陂头为元朝末年,从福建宁化石壁村迁徙到大东镇坪山的二世祖温马公始建,当时的人口和梯田灌溉面积少,水圳只开到乌石坪坑。至明末清初,为解决温饱,各姓人在自己居住的荒山野岭上开出一层层的梯田,年复一年就形成了层层叠叠、蜿蜒起伏的梯田和全长10多公里的水圳。在梯田分水处,为了公平起见,客家先人在坪山顶上的水圳口,横放了一条重达1500公斤的大麻石,按田亩数量的多少划分成三条水量大小不等的分岔圳口,形成了独特的“凹流三峙”水利设施,并解决了后人因水而引发械斗难题使当地各姓村民和睦相处数百年。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丽勍】

热门新闻